彭臻华 文图
危险的比较拿自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比较,这是为人父母者最拿手的把戏。对孩子美其名曰:有比较,你才能看清差距;看清差距才能激励你努力。小至乖巧懂事吃零食耍小脾气,大至才艺学习考试分数,无一不可比。可比者有表兄妹、同事的孩子、孩子的同学。孩子优于他人者,则孩子与父母多半喜气洋洋;孩子劣于他人者,则孩子与父母多半垂头丧气,感觉低人一等了。做父母的,甚至巴不得自己替孩子学了,觉得孩子忒不给自己争脸了。自此天天端一张恨铁不成钢、苦大仇深的脸给孩子看,以期孩子从此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发奋努力。
孩子果作如此想吗?我和孩子爸一直以为是。所以我和孩子她爸一直给女儿玩着“比较”的把戏,我们自认为是个高级玩家,玩得不动声色。且看我俩的伎俩一:
每有带孩子出场的聚会,我们会当着孩子的面故意问同事的孩子:你挑了什么兴趣课呀?钢琴呀!学那个很苦的。什么?你都过了业余十余了?你太了不起了!又在学二胡?学习还那么好,我听你妈说你没出过全年级前十名,你太有才啦!怎么学的?教教我们家囡囡,学了三年二胡才过八级,学习成绩也老是不上不下的,急死人!
其实这些话都是预先设计好的,被问话的优秀孩子也是早就打听好了的,这样说起来才有效果。让女儿听听,看看人家,也是一个人,也不是神,咋人家就能学好,就能做到?换你就不能呢?难道你就承认比那个孩子笨?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激起女儿的斗志。只要她不服气就好,不服气才会努力。
伎俩二:
每次考试分数出来之后,我们先问女儿的分数,之后就问她在班上的排名、同学的分数,然后就会问到她小学六年级时几个不相上下的同学的分数。多半我们问到的那几个孩子都是成绩比她好的、年级排名在她前的。
“为什么梁文惠每次都能保持在全年级前二十名?读六年级时,你们俩不相上下的。是不是她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还是她比你更用功?”
“那个周颖,这次月考从300多名进到全年级68名了,语文比你多了9分,英语比你多了13分,你看她进步多神速?你怎么就不能象她一样来个大飞跃,老在原地踏步,你也不着急?”
“我那个朋友的孩子宋心怡,这次又考了全年级12名。以前人家老说我的女儿优秀,现在我都没法混了,女儿你让我夹着尾巴做人啊!”……
我私自认为孩子爸说的话有些过,但转念一想,也觉得是该给女儿刺激刺激。再说了,我们也算是开明的家长,也没打她骂她责怨她,也算保护了她的自尊心,这样的“比较教育法”只能算是最隐蔽的批评了,但愿女儿能在“比较”中有所领悟,会发奋努力学习。
不过,说句大实话,这“比较教育法”看起来真没什么效果,女儿的成绩一路滑坡,每天都像霜打的茄子。我这个差等生出身的还能接受,孩子爸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逮着机会就在女儿面前说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女儿多半不吱声,要不就扔一句:“周颖这次英语也考得没什么好的!”
再次月考出成绩后,我接到我姐的电话,悄悄问我女儿的成绩,我说还好,进了一名,怎么着也算有进步了。姐郑重其事地说:“我跟你说个事哈!那个周颖(我姐同事的孩子,与我女儿同学)这次从300多名进到56名了。”我以为姐接下来要跟我说那孩子飞速进步的秘诀了。“你悄悄知道就成了,这个事你不要跟囡囡说,她俩背后有约定,每次考试不告诉自己父母对方的分数,以免居后者挨父母责怨。”
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谁说女儿对我们俩每次给她上演的“比较双簧戏”漠然处之呢?只是这个“效果”值得我深思。天天对着女儿的耳朵念叨——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好那个好,不就是拐弯抹角地批评女儿不好吗?
十三、四岁的孩子自我评价系统还不完善,认知还不确定,他(她)需要批评,但更需要肯定,他(她)需要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肯定与表扬,树立自尊与自信。
“比较”在孩子的教育中担当的角色值得斟酌,把握不好,代价也许就是让孩子滋生嫉妒、丧失自信、厌恶学习。这时候,比较是危险的,带给孩子的成长阴影也许是一辈子的,所以要慎用“比较”。明智的比较是以孩子成长的纵向为比较轴,就是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与其它孩子比,则要避免唠叨,理智地给孩子分析双方优劣,让孩子在比较中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认清自己的不足,树立挑战自我的信心。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2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