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梅读写交流群
032+winin小开+释若公式写作+总结答疑

032+winin小开+释若公式写作+总结答疑

作者: 爱读书的二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6:47 被阅读17次

第一题:根据课程知识,做一份计划,写出自己对写作的期待,对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的定位,并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不要假大空,必须详细而具体。

2019写作计划

写作期望:

2019年读完12本亲子教育类图书,20本绘本,输出50篇文章,至少过稿3篇公号文。

争取签约1家平台,争取获3篇青云计划。

写作定位

亲子教育类,育儿类

争取有时间写几篇历史人物文

具体计划

写作月计划 写作学习计划

第二题:阅读一本书,根据课程知识,写一篇讲书稿或者拆书稿,讲书稿字数为7000—8000字,拆书稿一本书写5篇,每篇字数为1500—2000字。

《爱和自由》拆书稿

1.爱和自由:你是个100分的妈妈吗?

和很多父母一样,大宝出生后的两三年,我的日子过得无比慌乱。儿子哭闹的时候,我束手无措。儿子调皮捣蛋的时候,我火冒三丈。儿子看起来没别人聪明的时候,我心急如焚。

我把一切中心都放到了儿子身上,却怎么也管不好儿子。

以至到后面,我整个人脾气都变得特别暴躁。那年冬天,我和儿子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卖红薯的。儿子就一直嚷嚷着要吃红薯。

我拗不过儿子,就买了一个。刚拿到手的红薯,还在发烫。我掰了一块,仔细地剥了上半部分的皮,吹凉了些才拿给儿子吃。

谁知道,儿子竟然翻脸不要了。他无缘无故地哭了起来,怎么也不肯接过我给他的红薯。

我恼火极了,刚才还一直说要吃,买到手就不吃了,还哭。心烦意乱的我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朝儿子屁股狠狠打去。

巴掌打在孩子身上,我心里却比他还疼上十倍。我心疼,也开始在想,我错了吗?

我一直都在想,怎样教育好孩子,怎样教出礼貌的孩子,怎样教出听话的孩子,怎样教出聪明的孩子,怎样教出完美的孩子。却一直没找到答案。

没错,为人父母是一项最难的事。而很多人把这一切,归结于孩子太难教。

这样的想法,最终会导致:我们意识不到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教导。

所以孩子们保持着熊孩子的状态。而家长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不乖了,太不懂事了。

我曾经也这样想。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了一本书。书中有这样一番话:

儿童的成长,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为着自己的独立会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对这个人来说他就没有了自由,也就没有了独立。

那一瞬间,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那个大冬天里,儿子哭得声嘶力竭的原因。

与儿子相处中,过去那些错误的做法,也开始越来越清晰。

最好的教育其实朴素而明了。但在此之前,我就是悟不透其中的道理。

说白了,我的那些错误的教育方式,恰恰是因为我不正确,且不自知的观点。那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总是用大人的视角看问题,妄图对孩子的一切加以约束。

认为孩子必须要听话,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我教的知识,然后以此为判断标准,强加纠正孩子的做法。孩子一反抗,一达不到标准,我心中就焦虑不已。却不知道,原来我教导孩子的方式,已经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好在,《爱和自由》这本书及时提醒了我。它告诉我:孩子不是因为灌输知识,讲道理或者训斥教导成长起来的,而是在爱和自由中成长起来的。在爱和自由中成长的孩子,能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最终自我实现。如果得不到足够的爱,得不到充足的自由,孩子长大后,思维就会固定化,自我实现就会遇到障碍。

在爱和自由中成长的孩子不会给自己设限,他们专注力更强,意志力更高,能辨识真理,能勇敢表达自己,这些优秀的品质,往往指引着他们走向成功。换句话说,是爱和自由,让孩子们得到了成长,并且长成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给孩子爱和自由呢?爱和自由还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呢?这些答案,都将在《爱和自由》这本书里展示。

爱和自由,看起来简单,实际并不容易。

爱,大家都有。但是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和溺爱有什么界限?怎样付出足够的爱?怎样保持爱的状态?怎样让孩子感受到爱?这都是有讲究的。

而怎样给孩子自由?真正的自由和放任不管有什么不同,这些也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爱和自由》这本书,我的教育观念慢慢发生了改变。

我不再强求儿子一定要听我的话,不再什么事都帮儿子做好,也不再喜欢说教和唠叨。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怎样做才有利于儿子以后的成长。我相信你读过后,就不再会为孩子吵闹哭泣而烦恼了,不再会因为孩子不听你的话而大发雷霆了。

之后,我们将从下面三个知识点来了解《爱和自由》这本书:

1.爱的秘密:怎样才称得上爱孩子?

2.天才的养成:你需要的是做减法。

3.好孩子要听话吗?

与大多同类的书籍相比,《爱和自由》并不仅仅局限于当下孩子的表现,而是把眼光投向了局限于更深远的长大后的影响。

联系到我们真实的状态和幼时的经历,联系到孩子这阶段的各种表现,你会觉得,看到这本书,真的是相见恨晚。我相信,这本书能带给你启发,能帮助你理解孩子,还能让你,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变得更加有耐心。

(1698字)

2.爱的秘密: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我们要讲《爱和自由》,就要先来聊聊爱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爱你的孩子吗?

我想,大概每个父母,都会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我非常爱我的孩子。

但事实是,大多数父母爱孩子的程度,远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深。

有的父母,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感受。

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

而有的父母,带着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心情好,孩子说什么都答应;心情不好,孩子说什么都是错的。

作者认为,这样的爱,都是不成熟的。真正爱孩子,应该是了解孩子发展的历程,陪伴孩子生活的点滴,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灵。

第一个关键词是,了解。

了解意味着,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清楚孩子的心理历程,倾听孩子的真实感受。

《爱和自由》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7岁的小孩,他的弟弟刚出生,全家人都忙着照顾弟弟。

他就站在楼梯上,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有一次,他妈妈正好回过头,看见了他。

妈妈就把弟弟放到床上,走向楼梯上的小男孩。

她拉过小男孩的手,温柔地告诉小男孩:妈妈要告诉你,爸爸妈妈非常爱你。但是,你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而你的弟弟非常小,需要爸爸妈妈照顾他。所以最近,爸爸妈妈没有太多时间陪你。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不爱你。爸爸妈妈非常爱你。

小男孩的心结就打开了。

在这个故事中,小男孩并没有说出问题。是他妈妈,通过孩子的表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了解。

一个合格的父母,就要善于观察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引导孩子。

当孩子心中有想法的时候,你跟他说了,这个问题就不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但如果不说,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就像上面故事里的小男孩,如果他妈妈不说,他以后可能都会觉得,爸妈不再爱他了。

第二个关键词是,陪伴。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分享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是一种力量,当没有了陪伴,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每个人都需要陪伴。孩子越小,这越重要。就算你默默地坐在一旁看着他,孩子也能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善意,感受到安全,感受到力量。

奥巴马就坚持参加女儿每一次的家长会。他说:“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是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第三个关键词是,给予,也就是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后面再详谈,这里先一概而过。

第四个关键词是,温暖,说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情绪稳定,心情愉悦。

作者认为,“宁可给孩子一颗好心,不给孩子一张好脸”这样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很难意识到你用心良苦,但你的情绪,孩子却实实在在能感受到。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母亲,她的弟弟酗酒,惹了很多麻烦。

这位母亲特别怕自己的孩子也会这样。

于是,她天天跟孩子念叨:“你不能跟你舅舅一样,你不能跟你舅舅学喝酒。”

她这种紧张,担心的情绪,让孩子感到非常压抑。

终于,有一天,她的孩子喝酒了。

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父母的情绪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并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娱乐圈的暴脾气,陈乔恩,就是一个例子。

她在采访中说过,小时候,妈妈压力大,情绪非常不稳定。自己就是在吼叫和打骂中长大的。那时候,宁愿自己待着,也不愿和妈妈相处。没想到,现在自己脾气也这么坏。

可见,坏情绪甚至会遗传。

父母控制不好情绪,孩子的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以后遇到各种问题,他们也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

只有父母能够控制好情绪,孩子才能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就像冰心回忆母亲时说的那样,如清风入座,明月当头。

给孩子爱简单。给孩子正确的爱很难。坚持给孩子正确的爱更难。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爱,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合格了。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不妨先从最简单的陪伴开始吧。

(1516字)

3.怎样让孩子更聪明?这个误区,越早明白越好。

现在的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方面,越来越舍得下大血本。

但“小时了了,长大未必”的现象,却也越来越常见。

很多家长都很不解:这是为什么呢?

想要解决这个困惑,我们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智力。

教育学家David Perkins在1995年提出,智力包括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

神经智力也就是智商,主要和先天因素有关。

经验智力指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专注练习,积累经验,大量学习获得。

而反省智力最重要。它指的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

《爱和自由》这本书指出,0-6岁,正是为反省智力打下基础的最好时间。

但是,大多数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把关注点放在经验智力上面,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反省智力。

0-6岁,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教他什么,他就在纸上画什么。

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向孩子灌输知识,孩子就可能失去了自己发现这个世界的机会。

正确的做法是,先发展孩子的反省智力,反过来促进他的经验智力。

作者认为,孩子发展智力,要靠他们自己的探索。

但我们大人往往拔苗助长,害怕孩子犯错误,不给儿童犯错误的机会。

也是因此,我们亲手扼杀了孩子智力成长的幼苗。

举个例子。

有个孩子,想要把帽子挂到树枝上,但是他一直挂不上去。

孩子就在那里反复尝试。

这时,他妈妈走过来,看了一会儿,不耐烦了,就把帽子拿了过来,说,妈妈帮你。

这个妈妈并没有说,你很笨。

但她的这个做法,会给孩子一种暗示:我是做不好的,妈妈才是最厉害的。

这其实就干涉了孩子的成长历程。

如果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孩子在自我成长的发展上就会产生缺陷,形成依赖父母的坏习惯。

作者在书中指出:

对错对儿童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他不断地做,不断地重复

最后终于做好了

他有成就感了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形成了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自己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只要是合理的,那么,不管他完成得多糟糕,不管这会带来多少麻烦,你都不能代替他来完成。

这当然不容易,及其考验耐心。

比如,孩子要自己吃饭,那就很可能吃得满桌都是,满脸都是,满衣服都是。

孩子要自己画画,那就可能把树干画成红色,把叶子画成蓝色。

特别是孩子喜欢反反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

你可能要看着他,在很长时间,都把叶子画成蓝色。

但是,你要克制自己指出这个错误的冲动。

真正合格的父母,要能宽容地对待这种现象,直到孩子不会把饭吃得到处都是,直到孩子能自己观察到树的颜色。

这个过程不容忽视。

因为,恰恰是此,形成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孩子观察的能力。

这些能力到最后,能综合形成反省智力,使孩子表现得优秀,卓越。

那在这个阶段,父母就什么都不用做吗?

当然不是。

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观察极为重要。

观察孩子,对什么特别感兴趣;观察孩子,哪方面进步了;观察孩子,开始在做什么了。

感兴趣的,进步的,开始做的,我们通通把它叫做,孩子的敏感期。

比如,孩子以前很少说有关颜色的词。

有一天,他突然说,妈妈,我要那件蓝色的衣服。

那可能就是他颜色的敏感期到了。

如果他接下来继续说,我要红色的书包,绿色很漂亮,我喜欢紫色等等。

那就对了。

我们这时候就要开始教他颜色的名称,让他多接触各种颜色,认识颜色的深浅,了解颜色的明暗。

这样一来,孩子对颜色的知识就建立了起来。

这其实就是,让儿童先获得反省智力,再反过来促进经验智力的过程。

发展儿童智力,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但可以肯定的是,独立探索,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途径,大部分还是至关重要的途径。

在学习阶段里,独立探索加深了孩子的思考和感悟;在科学研究中,独立探索提供了前沿的思想和发现;在工作生活时,独立探索丰富了日常的经验和能力。

所以,无论你是否认同《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你都要清楚这一点。这可能也是这本书想要提醒你的,那就是:要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能力,要发展孩子的智力,就要大胆放手,给孩子独立探索的空间。

(1527字)

4.好孩子该不该听话?关于这一点,每个家长都应该知道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好孩子该不该听话。也就是作者说的,顺从。

什么是顺从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样解释的:

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

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也就是说,真正的顺从,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听话,是自愿的。

但现实中,我们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不听话的,就是任性。敢反抗的,就是叛逆。从不看具体的情况。

然后,我们用训斥、打骂来镇压孩子,逼迫他们听话。

的确,这样我们能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你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他顺从你的意思,不敢反抗。

但这样的孩子,一旦脱离了掌控,遇到没人管的情况,很多都会反弹爆发,形成胡闹。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种假的“听话”。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只是暂时地控制了自己的行为,他怕的是你的威力,你的惩罚。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真的听话呢?

作者在《爱和自由》中指出:

真正的顺从,需要儿童在漫长的头6年,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后,才能形成。

就像是一朵花的开放,它需要时间和等待。一个孩子,要真正达到听话的状态,也需要漫长的过程。

而我们往往操之过急,最终得不偿失。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孩子们为什么不听话。

作者认为,孩子不听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自身的能力还达不到你的要求。

再比如,幼儿园里,班级的老师要求孩子们,都坐好,不要动。

孩子们做得到吗?做不到啊。老师不断地告诉他们,也没太大效果。

于是,老师就罚他们,再说话你就给我站起来。

这时候,有的孩子害怕了,就不说了。但有的孩子还是继续说。

被罚站起来后,他安静一会儿,还是会开始说话,站着说话。

这个时候,是孩子故意要和老师唱反调吗?

不是,这只是孩子没有能力控制自己不说话,他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形成。

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降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等孩子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慢慢提高要求。

比如上面那个例子,老师可以先要求孩子们安静5分钟。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再要求10分钟,15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孩子时,不要骂孩子,责备孩子,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醒,让孩子认识到这个要求。

作者还指出,强行要求孩子顺从,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却不去思考孩子吵闹,哭泣,不服从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我们就会忽略孩子某种强烈的心理需求,错过孩子某阶段的发展愿望。

比如说,9个月左右的小孩,就要开始学走路了。这个时候,他总是要走来走去,一刻都不安宁。

这个时候,如果你要他听话,不要一直走动,那他是不可能听你的话的。因为,他的腿正在不断地告诉他,要走路,要练习。

等到孩子走得熟练了,我们会发现,他开始转变了。

他不想走路了,他会跟妈妈说,抱抱,要抱抱。不抱他就哭,甚至躺在地上哭。

很多家长奇怪,怎么不会走路的时候,一直要走路,会走了,反而要抱了。然后,他们就说孩子任性,要打孩子。

其实,孩子要走路,不是因为他们太调皮,而是因为他们要发展他们的双腿。等他们的双腿能够行走自如,他们就能够控制自己的双腿,实现了自我控制的一部分。

孩子哭,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用说来表达自己。他说不出来,就用哭来解决问题。这不是太任性,而是孩子表达情绪,表达自己的一种表现。

同样,孩子要抱抱,也不是因为他们太粘人,而是因为他们要得到你的爱,因为得到爱是他们这阶段的心理需求。等孩子满足了这一需求,他们就不会再粘人,他们就能感觉到你的爱,并将之反馈给你。

要知道,爱你,尊重你,才是孩子愿意听你的话的最大原因,才是孩子愿意克服困难,得到你的赞同的关键因素。

这其实很好理解:只有我们爱的人,我们才愿意为之乐此不彼。只有我们崇拜的人,我们才会多吸取他们的意见。

而孩子们,也是这样想的。

总之,记住一句话:对不听话的孩子,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多看看他们的内心需求。这样,他们才可能走向顺从。

(1539字)

5.《爱和自由》:我们只能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让无数父母耳目一新的书——《爱和自由》,算得上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一本好书。书中用详实的例子,温和的口吻和充足的心理学依据,证实了一个道理:只有爱和自由,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为了孩子的成长,每个父母都花了大量的心血。但为什么,有的孩子最终长成了优秀的人才,有的孩子却,让父母操碎了心?

除了天生的因素,作者认为,0-6岁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甚至关键到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者张瑞雪主张父母不应该用对错判断孩子的行为,用斥责强迫孩子听话,而应该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发展自我。因为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作者用事实证明,得到充足的爱的孩子,能够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对他人更友好。同样的,通过自己探索学习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取得比别人更大的进步。

教育因人而异,但好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爱温暖孩子,并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空间。大多数父母都觉得,自己的经验都是对的,自己的经验都要通通灌输给孩子。然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教育就会变质。孩子被强行灌输,他们不开心。父母觉得自己付出多收获少,他们也很伤心。

网上有句话说,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父母离不了孩子。为什么呢?本质上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出现了错误,我们把自己所有实现不了的梦想,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这种想法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你不懂得正确地教孩子,你就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如果你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你就等于错过了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呢?

首先一点,要多了解孩子。“了解”这个词,意味着父母要把孩子当做朋友,平等地看待。也意味着,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的声音,发现他们真正的需求。多了解孩子一点,离孩子就近了一步。

孩子为什么哭闹?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懂事,真的任性吗?

千万别这么简单粗暴地认为。

因为,这所谓的任性,可能是因为你破坏了孩子心中的某一个秩序,也可能是孩子想要告诉你,他内心的需求。

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到说出问题的能力,他们就只能哭闹,引起你的注意。

同样,孩子真的一无所知,什么都需要我们教吗?

恰恰相反,在现实中,很多孩子都自带光芒。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并不是我们想得那样,什么都不懂,什么都需要我们教。

其次,对待孩子要保持稳定而良好的情绪。

一般来说,父母情绪怎样,孩子的性格就怎样。

因此,不管是生活压力引起的,是自身焦虑引起的,还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引起的,这所有的暴脾气,我们都要学会控制下来。

要记住,你随意的一句气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三点,学会放手,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中成长。

花的成长,需要一段时间。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等待。

人生的每一步,都需要孩子自己走,没有谁能代替他完成。放手意味着,孩子有自己的选择,而我们不用事事操心。

更重要的是,放手还意味着不去干扰孩子的正常成长历程。当孩子的心智成长,被很好地鼓励,并得到正常的发展,他就能顺利地实现自我。

第四点,要善于抓住敏感期。

所谓的敏感期,就是孩子对某一件事特别感兴趣的时候。王安石在写神童方仲永的时候,写到小仲永在4、5岁的时候,突然哭着要纸和笔。这其实就是一种敏感期。这个时候,就是教孩子这一方面知识的最好时候,大家一定不要错过。

为人父母,为之计深远。

总而言之,《爱和自由》告诉我们,你真正爱孩子,就不应该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将爱剥离出来,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

要记住,我们只能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我们应该陪伴孩子,鼓励孩子,遵循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让孩子在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中,发展自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优秀的父母。

(1519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32+winin小开+释若公式写作+总结答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km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