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50932/582be28a1fc49612.jpg)
面对外在的声尘,不管是优美、嘈杂、有声、无声,皆以一颗清净自心,如婴儿一般,不加分别,以中立的轻松态度面对,不以好听、难听而起欢喜与厌恶的情绪变化,逐渐训练自己不转意根从而静心,达到禅定的状态。
当你逐渐去觉察“声音不过是声音”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能够聆听批评,却不动怒或捍卫;也能够耳闻赞美,却不过度骄傲或兴奋。
对声音如此,对待顺境、逆境一切境界,也是如此。不贪恋,不抗拒,不随境转,冷静观察,智慧决策。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入耳根圆通”。
安住当下,时刻关照念头,以轻松、平静的状态,在行、住、坐、卧中时刻觉照、觉察起心动念,清楚明了,用心若镜。
让自己的心念做一个导演,面对激烈跌宕的人生剧情,旁观、冷静,知道如何导演,知道是戏。
“众生若欲识佛境,当净其意如虚空。只在当下一念间,不着一物尽菩提”。
《楞严经》卷六云:“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眼睛,在受障碍物阻挡时,无法观察四方;口、鼻若与味、香稍离间,也不能发挥作用;身根则必须亲身碰触才能感受了别,不能有所距离。
意念虽然不受外物所碍,但杂念纷然,茫然无头绪。所以这五根的作用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耳根,隔着墙也能听音声,且不论远近都可听到。众生六根之中,耳根最灵敏。
古经曰:“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耳根被喻为真正能够遍知无碍的一根。佛陀曾说,娑婆世界众生以耳根最为灵敏锐利。因此也是用以修行最殊胜的管道。
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的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就是通过耳根圆通法门而悟入解脱之道的。
他能观察、分析世间的虚妄不实,面对悦耳或吵杂的声音,都能如如不动、心如止水。
他修行时曾经坐在海边聆听海潮音。潮水声、风声、树声、鸟叫声,声声入耳,但观世音菩萨对这些声音都不起分别、无有喜厌之情,只是专心觉察闻性。
经过长年累月的修行,菩萨终于达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
音乐、风声、雨声等声音,是声尘。听到音乐、旋律、风声、雨声的听闻,和听到没有声音的听闻,是同一个,是能听、能闻、能知的“闻性”在起作用;而世间人颠倒,把声音误作闻性。
无声音时是没有声,而不是没有闻性。闻性是人们本有的功能属性,不是外在的东西。
音声的有无,即音声的动静二相,则是外在的东西,称为声尘。声尘随着因缘不停地生灭、变化,“闻性”则:寂然常照、如如不动。闻性,人人本来具有,像虚空一样,真实、永恒,无有生灭。
闻性亦即我等常住真心。而思惟、意识、分别、思虑等心意识,只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无常妄心。
了知真心、证悟真我,则同佛知见,观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如掌中物,明明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