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就被教育,要做懂事的孩子,学会察言观色,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多考虑他人感受。
长大后,我们学不会主动,总是害怕被说自私,维系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忘记了如何好好爱自己。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
每一次发完消息,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看手机,屏幕渐渐黑了,又忍不住解锁,然后打开聊天界面,害怕是网络不好,刷新一下,确认对方没有回复,赌气似地合上手机,心不在焉地做其他事情。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
有时候,明明觉得工作和学习很累,但总是会先处理别人交待给自己的事情,因为害怕辜负别人的期望,哪怕得不到任何报酬。然而,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咬牙死撑着,也不愿意开口麻烦别人。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
在亲戚家吃饭,明明不喜欢吃鱼,却不好意思拒绝长辈夹到自己碗里的菜,妈妈使了眼色,你强迫自己把鱼吃到肚子里,明明很喜欢吃火腿,却不得不先照顾小孩再照顾长辈,最后却没有吃到。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
很喜欢身边的一个朋友,注意着聊天气氛,留意着情绪变化,牢牢记住对方所有喜好,开心着她的开心,难过着她的难过。害怕被拒绝,害怕被伤害,害怕连朋友都不做成,所以迟迟不敢表白。
最后一颗撒尿牛丸,留给了舍友,说自己已经吃腻了。
刚发的朋友圈,总是想着某个人有没有点赞。
和家里人打电话,说了几声拜拜,还是等着对方先挂。
你不回复我消息,我就觉得你已经开始不喜欢我了。
明明厌倦了自己的工作,却没有勇气辞职。
每天准时给男朋友说晚安,等到他也说晚安,才肯放下手机安心睡去。
假装懂事,心里却满是委屈,不敢哭,怕辜负。
很少跟别人发生冲突,害怕对方不高兴,以后不理自己了,害怕失去一个潜在朋友。
有时候,明明是对方的错,却忍不住打破冷战的格局,哪怕对方的道歉很敷衍,也没有再去追求应有的诚意。
每天承担很多的情绪,在睡不着的夜晚,一个人说给自己听,偶尔,会有倾诉的对象,但害怕打扰对方,却也只是浅尝辄止。
有时候,私下里气愤地骂对方傻逼,可是,一旦遇到他的求助,还是不忍心拒绝,明明心里难受,还一遍遍安慰自己,能者多劳。
这,大概就是:讨好型人格。
因为太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肯定,所以总是放低标准,不由自主地迎合和取悦。
我曾在文章里写道:我们都是第一次做自己,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好在我们有无数次复盘的机会,去重新开始,去无限接近那个更好的自己。有缺失,才会有执著,不磊落,不快乐,不美不活。
现在想想看,这段话,说得不够完整。
纵使我们不够完美,但也绝不是无限制地任人纠正。
学会尊重自己的真实情绪,大胆示爱,勇敢拒绝,直面回应,及时反馈。不存在“忍忍就过去了”,别指望“他会明白我的心意吧”,无需口是心非地说“没关系”,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领导的重视,源于你的勤恳踏实,绝非谄媚。
朋友的珍视,源于你的真诚善良,绝非讨好。
恋人的凝视,源于你的三观相合,绝非取悦。
正如蒋方舟所说: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在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你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也可能是笨拙的,但是当你放弃了这样的自己的时候,你吸引来的也不是真正欣赏你的人。
还是努力做自己吧,虽然也不容易,但很快乐。
先随本心,再听他音。
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不为爱而说谎,不因胆怯而放弃善良,学会不动声色地爱自己,学会坦荡过一生。
你不用头破血流地去抢,也不必毫无缘由地让。
你不用守口如瓶地隐瞒,也不必掏心掏肺地坦白。
你不用连名带姓地装作陌生人,也不必假装深情地念叨着前任。
你不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两面三刀;也不必“白天扮鬼,晚上做人”的委曲求全。
你不用每一条微信都回复,也不必每一条动态都点赞。
你不用逞强去大城市,也不必逃离北上广。
你不用拿别人考研的分数,去衡量自己的未来会不会发光;也不必凭自己财富的多少,去揣测别人生活得到底好不好。
你不用强迫自己读成功学,每个人的路都不可复制;也不必宣扬个人的价值观,逼迫周围的人都支持你的选择。
你不用让所有人都开心,也不必让自己一个人难过。
你不用前往每一所城市,梦在何处,即是远方;
你不必死守着那寸旧土,心在何处,便是故乡。
你不用讨好别人,也不必欺骗自己。
真实的你,比这个世界更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