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工作之后,我几乎不再读书,直到2018年我加入晨读小组,每天早晨五六点起床读书,目前这个行为模式已经固化,我们都在读一些专业的经典书籍,如果不是一群人一起读,我想这辈子估计不会读这些书。
说实话,刚开始看一些密度较大的书籍时,脑力跟不上眼力,眼睛看过了,脑子仍然没印象,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而一旦熬过了这个痛苦期,就很可能会读书上瘾,那么读书上瘾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切忌情绪高涨。虽然情绪高涨能让我们有动力继续读书,但是很容易造成过度自信、盲目乐观,情绪平稳才是读书可持续性的前提。
其次,及时回顾总结。总结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总结发现我们的短板和不足,同时让我们的成长进步可视化、痕迹化。
最后,构建关联类比。每一个散落在脑中的知识点最终都要形成一张知识网络,我们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将新知识与原本的知识构建关联类比,有利于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加快学习进程。
读书是一个输入与输出并进的过程,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那么知识在脑中只是短时记忆,很快就会忘记,有输入也有输出,知识就会长在脑子里,也就是转化成长时记忆,那记忆是最牢固的。
刚开始读书那一阶段,每天看完书要写几点感想要挤半天才能写出一两点,当每天都有输入又有少量输出时,逐渐积累输出量,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加大输出量,这个过程我积累了一年才开始以文章的形式来输出,一旦开始写文章,原来以为写文章很难的刻板印象就完全扭转了。
最近,我们在读心理学的书籍,《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这两本书就读了两个多月,读完真的觉得非常经典,虽然经历了复习阶段,我认为还是可以以文章的形式进行回顾总结。
五一假期四天,我也没上哪玩,除了当家庭主妇照顾孩子之外,也不敢偷懒休息,有时间就画思维导图,写总结,每一章至少要花三个小时的时间,假期只写了3章的总结,总共16章,不过虽然没做完,我也打算将每章的总结与写作小组的任务相融合,既完成小组任务又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一举两得。
持续做事情最深的体会就是每天都期待孩子能多睡一会,或者老公能回来独自带孩子出去玩一会,这样我有更多的时间来做作业,这种心情很奇妙,把做作业的优先级排在最前面。当我积累了一定的行动量之后,低效率的琐碎事情(比如耗时一两个小时复印大量材料等)反而让我很烦躁,我对时间有了具身认知,时间对我来说就如同生命,这种大量浪费时间的事情就很容易激起我的情绪波动。
读书上瘾之后,只是确保了行动的动力来源,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输出量巩固读书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