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决定了一名写作者的文学品位,也决定了写作的上限
文|丁伯慧
精读作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作品,从中直接学习写作技巧。这种学习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精读需要对作品进行反复研读,甚至还要对作品进行拆分,专门就某些段落或某些人物进行研究。
对于文学作品的精读,写作者和研究者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研究者的阅读是进行分析和概括,从中寻找作品的特质,并对这些特质进行阐述;写作者的阅读则是为了弄清楚写作的某些规律和技法,并将这些规律和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去。
下面,我们以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来探讨作为写作者的精读方法。
1 先行一步,参与创作
阅读之前,我们先了解到《变形记》是讲一个普通的推销员的生存困境的作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写这样的题材,会怎么写,表现什么?我们可能会表现以下内容:
(1)民生多艰,生存不易;
(2)如何掌握职场生存规则;
(3)揭露某些行业的潜规则;
(4)一个发展的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沉浮;
…………
还可以有其他的各种思考。我们所有的写作者都可以自由联想,作出思考。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我们读《变形记》的时候,脑子里就带着问题了。我们会一直带着好奇心阅读:卡夫卡会表达什么?
接下来,就我们思考的主题,我们可以尝试写一个开头。写完之后,大家可以彼此分享,看看谁的开头更有特色。这个时候,我们才打开作品,读到卡夫卡《变形记》的开头: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想:这个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定是做什么梦了。作品是从梦境写起的。随后,我们发现,卡夫卡果然在接着写详细的情形: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起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跟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读到此处,我们可能会心一笑:这个卡夫卡,对梦境这种虚幻的东西,他居然写得这么细致,像真的一样。于是,读到下面的一句的时候,我们就被惊到了: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卡夫卡居然写的不是梦境,他是在一本正经地写一个叫格里高尔·萨姆沙的人变成了一只甲虫。所谓“变形记”原来真的是身体变了形,由人变成了甲虫。此时我们会思考:他是在写一部科幻作品吗?但是,据我们所知,卡夫卡不是科幻作家啊。接下来要怎么办?如果我是作者,该如何往下写呢?或者,我仍然在震惊当中:他怎么可以这么写呢?当然,更多的人会恍然大悟: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小说的本质,就是重新建造一个世界。
现在,我们看到了,先行一步、参与创作可以带来怎样的好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作品当中去,并且已经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创作了,而且我们的创作还有人可以比照。我们带着与作者一比高下的雄心去阅读。对于作品的创造性和技巧,我们将领悟得更深。
随后的每一步,我们都这样进行,这样的“参与创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比照,还有故事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以及每一个环节故事的推进,我们都会进行比照。我们每一步都比作品先行一步,自己先创作试试,创作完了再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一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相当于在这个过程中写完了一部作品,但又不止一部作品。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写我们自己的构思,我们还要在跟上作者的构思后修正自己的构思,每一步都紧跟、创作、比试、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写作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我们可以把一部作品的所有技巧,尤其是创造性技巧,都一览无余。
2 模仿练习,学习手法
读完全部作品后,我们会对这部经典作品感叹不已。我们可能会顶礼膜拜,会有很多感悟,会发现很多写作技法。但这还不够。接下来,我们会对某些段落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可以是语言方面的,比如上文所引用的这一段,我们可以尝试着写类似的文字:
重新变成人之后,李小竹还是对自己做猴子的这段经历念念不忘。那个时候,她是又瘦又灵巧……
自己在进行写作模仿的时候,才会发现,卡夫卡的开头那一段为什么写得那么逼真,他写出开头那一段的关键点是什么:
(1)他在写作的时候,是把自己当成格里高尔·萨姆沙了,而且,他觉得自己真的成了甲虫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入戏”。
(2)诚如卡夫卡所言,“越是虚构的地方,细节越要真实”。他写得非常细致,而且精确。
(3)好的小说一开始就能营造一种氛围,然后把作者拉进自己的氛围中,远离现实世界。所以,卡夫卡的用词、语调都是非常考究的。
(4)看起来平淡的东西,其实是刻意的,而且并不容易。表面平淡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推动力。
诚如世间的很多事情,“看花容易绣花难”,写作也是如此。看别人的作品,似乎写得很容易,但是自己却不一定做得到、做得好。所以,模仿是必要的。阅读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模仿不同作家的东西。强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成名之后,还会做这种模仿练习。他的《安娜·卡列尼娜》开头里的一句话“奥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套”,甚至就是受普希金的小说《别尔金小说集》的启发而写出来的。
这种模仿还可以是集中的。比如说,打算写一幕去母校见一位不想见的老师时的情景,我们可以模仿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家的作品,既可以模仿卡夫卡的《变形记》,也可以模仿加缪的《局外人》,还可以模仿川端康成的《雪国》。这些比较模仿有助于我们掌握不同的写作技巧。
3 努力挑刺,另找出路
对一个作家顶礼膜拜、努力学习之后,接下来该做一个“负心人”了。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努力给这部作品挑刺,看看这部作品还有哪些问题。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有不足的。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作品,也会因为时代性的原因,带有某些局限性。我们精读一部作品的时候,在学习完它的长处之后,就需要给这部作品挑挑刺了。当然,你挑的“刺”不一定是科学的,甚至不一定是正确的,这也没有关系。挑刺的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挑刺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寻找别的可能。
比如说,关于《变形记》,我们可以这样来挑刺:为什么一定要变成甲虫呢?如果变成其他的东西,例如猫啊狗啊的,是不是更好呢?如果变了形之后,还能够用人的语言进行交流,会有什么结果?如果不能交流了呢?小说中,格里高尔·萨姆沙的亲人知道萨姆沙的身体变不回去了,只有精神还是自己的。但如果还能变回去,会怎么样呢?
再比如,在人际关系的设定中,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设定?假如格里高尔·萨姆沙结婚了,有一个妻子,小说会不会有更多的复杂性呢?小说涉及的人际关系就不仅仅是他原生家庭的关系了,还会关系到他的爱情和婚姻,有没有可能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
不要觉得这种假设是无聊的、没有意义的。这种假设的意义在于:以后当你自己创作某部作品的时候,假设就会在你的作品中成为可能。我们探讨一部作品中多种可能的意义就在于,给一部作品以更多的出口和可能。毕竟,当我们自己要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面临的就是多种可能。这种练习有助于我们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给作品以更多的出路。
努力挑刺与另找出路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在挑刺之后,自己再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可以怎么做?会不会比作者做得更好?
给作品挑刺彰显了一名写作者的雄心: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要超越这部作品,我有能力写出更好的作品。
4 阅读他人,思考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想写一部作品,很多东西都构思好了,却一直无法下笔。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开头没想好,结构不满意,线索不好,视角不好,叙述方式不好……这些问题始终在我们的大脑里,让我们寝食难安。此时,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解决问题的契机就来了。我们看到了《变形记》的开头,恍然大悟: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来写一件事。还有视角问题,原来可以从这个视角来写一个人的生存困境……
当然,我们在思考自己打算写的作品的时候,不一定要把自己的作品像《变形记》一样去写,但是《变形记》可以给我们灵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我还可以这样做。
一名写作者阅读一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写作,并对自己的写作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最终,我们的阅读还是要回到自身。当我们带着问题,尤其是带着某部打算写或者已经写了但不满意的作品去阅读的时候,这种价值就会更加明显。
比如说,我们曾经写过一个爱情故事:一名青年男子爱上一名青年女子,但是女子却和别人结婚了。我们要写这个男人的挣扎与坚守。写完了,但感觉非常不满意:没有写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说,自己写得太陈旧了,没有新意。当我们去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时候,我们会惊喜、羞愧甚至绝望:原来马尔克斯也写过这样的故事,但是他写得那么好!那么,我们会进行比较:和我的作品相比,《霍乱时期的爱情》好在哪里?思想发现上?构思上?人物塑造上?抑或是叙述技巧上?那么,我对自己的作品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读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后,我受到了什么启发?如此一来,我们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阅读,其价值就远超一般读者的鉴赏性阅读。我们会深入作品的内部而不是站在作品的外面去了解作品。
有些作品甚至还会促使我们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全面的反思——反思我们的文学观、写作理念以及写作方式。
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些阅读方式的前提是,我们是一名写作者。我们曾经尝试写过一些作品,不管这些作品水平高低、是否发表。我们有过一些创作的经验和尝试。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阅读方式才能是作为一名写作者的阅读方式。
和泛读不同,精读要学习具体的写作技法,解决我们写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创作,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
为什么说阅读(此处专指文学作品)会决定我们写作的上限?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写作者而言,阅读会对一名写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1)我们的文学感觉、文学趣味和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感觉、文学趣味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培养。如同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影响,一个人的阅读对象也会对一个人的文学感觉、文学趣味和鉴赏能力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譬如说,如果我们天天读武侠小说,我们的文学趣味就会跟那些作品相似,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判断也会受那些作品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文学感觉、文学趣味和文学鉴赏能力就是他对文学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一名写作者朝什么方向去创作。
(2)我们对文学的认知。
文学到底是什么?在我们的心里,什么才是最好的文学?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诚如“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眼里也有一千个关于文学的认知。关键就在于,我们平常读些什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另外,文学一直在发展。一部文学史,甚至就是文学的概念不断变更的历史。因此,我们读什么,会影响我们对于文学的认知。而我们对文学的认知是怎样的,也会影响我们写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3)我们的写作习惯。
一名写作者,最初的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我们读什么,就会模仿着写什么。我们的写作习惯就是在阅读与模仿中慢慢建立的。在我们正式确立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之前,这种模仿是一直存在的。而当我们的写作风格正式确立之后,我们的写作习惯也已经成型。当然,一名写作者会努力挣脱自己的写作习惯,不断去突破、去创新。但是,突破也是有限度的,是在既有习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因而,写作习惯对于一名写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名写作者的写作习惯,对于他的写作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4)我们对文学技法的掌握。
正如前文所说,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我们对文学技法的掌握,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说,我们的文学技法从一开始,就是由阅读带来的。即便你有再好的写作老师,你关于写作的学习主要还是从文学作品中来的。老师可以告诉你一些写作的技巧,但是如果不伴以阅读,你终究仍然很难掌握。所以,写作这种活动,归根结底主要从阅读中习得。而我们所掌握的文学技法,当然会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水平的写作者,也会决定我们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
总而言之,一名写作者平常阅读什么样的作品,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写作者。天天跟谁打交道,才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文学创作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说,阅读决定了一名写作者的上限。
阅读决定了一名写作者的文学品位和对写作技巧的掌握,因而阅读决定了一名写作者的上限。作为写作者的阅读与作为鉴赏者的阅读是不同的。写作者既要“泛读”,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又要“精读”,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泛读除了阅读文学作品之外,还要阅读其他各类的读物,其要领则是观其大略,不求吃透。精读则要学会“作为一名写作者”的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如何写作,其要领则是抢先思考和批判性阅读。
摘选自《创意写作思维训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写作?哪些是比技巧更重要的东西?写作就如认识牛,光了解牛的外貌是不够的,还需要庖丁解牛,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部分。本书作者结合多年的创作与教学经验,从如何认识阅读与写作、如何选取写作材料、如何创造性写作等基础方法入手,涵盖语言、风格、素材、人物、视角、方向等诸多写作问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帮助读者通过思维训练与学习,从“写作文的人”成为“创作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