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诗经》心臆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耕者的桃花源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耕者的桃花源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1-15 21:09 被阅读0次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耕者的桃花源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生而在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有一个笑话讲:两个捡粪的老者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说,要是我有一天发达了,我要把捡粪的粪叉换成金的,整个村子里的粪别人统统不许动,全由我一个人来捡!

    人常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理想未必都是用来实现的,更多时候它只是给人一个清晰的方向,为人当下所做的事情赋予一种意义。

    《礼记》中描绘了王圣先贤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个大同世界虽然历两千多年仍未完全实现,但丝毫不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这一理想社会的实现前赴后继,丝毫不影响它填充起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人生意义。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所描画的,便是诗人或者说耕者心目中的桃花源——理想生活态。

    诗歌以“十亩之间兮”“十亩之外兮”起兴,既为心目中的理想国标定了地理坐标,也暗示了理想国和乐生活的根源。

    何谓“十亩”?《论语》中,被孔子反复推崇的那个“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尚且在城外有几十亩桑田。所以,这个“十亩”所在,至少应该是在城外的,是远离喧嚣的。孟子见梁惠王时为梁惠王叙说了民生的根本:“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那么,“十亩之间”是什么?是可以保障家中五十岁以上者有好衣服可穿的两户人家之间的所在,“十亩之外”是这样的人家自然聚居集结成的朴素的小村落。

    诗歌中“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描摹的是安居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们往来自得、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个“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算是为后来的文人营建了一个发挥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一路生发开来。晋人陶渊明写“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唐人张仲素写“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王昌龄写“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李白写“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寒山写“田舍多桑园,牛犊满厩辙”,刘禹锡写“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孟浩然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宋人范成大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欧阳修写“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桑麻闲话,成了耕者惬意生活的缩影与写照。

    “行与子还兮”“行与子逝兮”,与其说是诗人愿意就此浸淫其间的明志,不如说是诗人对这一理想耕者生活的向往。今天,桑麻时节,当我们驾车穿越都市的繁华,忽然来到山野农家,目之所及炊烟袅袅、绿树红花,其间“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难免不生出诗人那样的“行与子还兮”“行与子逝兮”的向往。

    何必真做耕者隐于桑麻,人心中,总驻下一个“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美好境地也是好的!

    陶渊明后来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那个穿越小孔才能抵达的神秘所在,不就是《诗经·魏风·十亩之间》所描绘的耕者的桃花源吗?无非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无非往来耕种、怡然自乐而已!

    土地平阔屋俨然,桑者往来多悠闲。耕作怡然陶陶乐,惹人恨不相与还。

    屋舍美池与良田,桑者耕作于其间。说说笑笑往家转,把酒迎客享丰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魏风·十亩之间》:耕者的桃花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cm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