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辅导儿子做算术。
数字宝宝连线游戏,8以上的实物总是数错。比如11个小猴子图案,他不按顺序一个一个去数猴子。教了很多次,但他还是按照他自己的方法乱数,常常漏数或者多数。
我有些失去耐心了,口气有点重,”怎么又数错了?不要这样数,要像妈妈这样按顺序一个一个数!给我重新数!”
儿子看我脸色似乎对他不大满意,他很委屈,嘟起小嘴巴,可怜兮兮地看着我,“老师说过的,数错了也不要紧,妈妈,你不应该生气的……”
他呢喃地说了几次“老师说过的,数错了也不要紧……”
我看着他想哭的表情,感到无比愧疚。他高高兴兴地把这当做是和我一起互动的游戏,尽管他数数的方式有些偏执,但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怎么数才能高效地数准确,而我却强制地要他按照我的“捷径”去数。
为何我们总是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呢?我们总觉得孩子不对, 我们得教育他。可实际上呢?是我们强出头越界了,总想争取让他做得最快、最好、别走弯路。
其实孩子按照他的方式数数,有他自己的思维模式。所以当我责怪他时,他会很挫败。孩子想要的是我们的全心接纳,而我们想要的却是他表现得“更优秀”。
前阵子幼儿园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儿子上次体检有些血常规检查数据很不正常,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的筛查和确诊。
一听这个消息我脑中一片空白,眼泪夺眶而出。办公室还有其它同事,我扯过几张纸巾到走廊上去了。我脑海有千万个不好的预想,只是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只是小问题。
怀孕时,我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别是怪胎就行;生下他后,我只希望他健康就好,别总生病;他逐渐长大,感受着他一点一滴成长带给我们的惊喜,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进入幼儿园后,我开始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了。张三家的孩子长得更壮更高,李四家的孩子早早就会认26个英文字母了,王五家的孩子嘴甜胆子大。我们嘴上说着孩子不能拿来做比较,可是心理却默默地多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总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当被告知孩子生病之时,我的意愿才一下子又跌回初心——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
我以为自己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一直以为自己很懂孩子。慢慢地我才发现,孩子才是帮助我们成长的最好的心理学家。长大后的我们,因为很多事情,对周围的人、对整个世界都建起了高高的围墙,充满了质疑和敌对。直到孩子的到来,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童真、那份大爱才重新唤醒。
孩子很喜欢和我们一起看绘本故事,一起在画图本上涂鸦上色,一起听歌、唱歌,一起做手工、一起散步。其实他喜欢的未必是这件事本身,而是喜欢我们全身心地陪伴他一起做一件事的过程。
孩子对我们的爱远远比我我们对孩子要纯粹得多。我们只考虑孩子的未来,而孩子却特别在乎他的妈妈当下的心情。孩子很容易围绕着妈妈的心情转,而我们却时常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孩子对我们的爱去控制他。
我们总是担心自己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自己被社会淘汰,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于是将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把看绘本故事、涂鸦、听歌等这一切当做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游戏玩耍的快乐过程,他甚至都不知道这是学习。而我们却很容易把孩子当做了实现本该是我成长目标的工具。
说到底是我们自己太平庸,所以潜意识中总是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希望孩子去实现那个未曾实现的那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生命本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场竞赛。只有我们把自己修好了,才能不忘初心。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