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由于战乱和经济等原因,发生过不少人口大迁移事件,“闯关东”就是其中之一,且为人熟知。所谓的“关”就是山海关,有的不熟悉的人可能以为,是关外东北环境太苦,东北人纷纷南下。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是位于“南方”的山东人去往东北求发展。
山海关是东北边境地区和中原大地间的一道关卡,清人入关后就颁布了禁令,对关东,也就是山海关东门以外的地方,实行长期封禁政策。
直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黑龙江以北地区被俄国侵占,清政府为了保障边境土地,才解禁允许关内人前往关东。
促成闯关东情况出现,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19世纪末,中原地区人口大量饱和,山东、河北两省的矛盾更是异常突出。加上当时华北地区连年大旱导致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选择大量涌向关东谋生。
可是既然都要背井离乡,山东人为什么不找一个环境好的地方呢,去肥沃富饶的江南,不比去严寒荒凉的东北要好?
人在极限的生存状况下,可能会头脑发昏犯错误,但强烈的求生意识之下,犯错几率大大下降。山东人选择东北,其实是明智的选择。
首先,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对于人们来说,要生存就得有地。但是山东的人口都饱和了,难道富庶的江南还有他们的容身之地吗?
所以,山东人选择了有更多荒地,并且地广人稀的东北。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吃苦、肯耕种,就一定饿不死,土地就是希望。
还有就是,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大,农业生产方式也会有不同,山东人到达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还很可能水土不服。
但是前往东北的话,生活习性没有太大的改变。而且在东北地区进行耕种,只需进行开荒,继而沿用原来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最重要的一点是,东北当时刚解禁不久,这意味着广阔的平原和森林还没得到开发,林土资源十分风土。东北平原的土壤是黑土,非常肥沃,不输南方土壤。
因此,东北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闯关东的百姓善于利用,努力发掘,这样的地理环境绝对是发展优势。
人口迁徙不是小事,人文差异也可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我们常说走出舒适圈,但我们最终还是为了走到舒适圈里。因此对于山东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去往一个与家乡的生活环境更相似的地方。
但说到底,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离开家乡的土地,前往远方重新开始呢?所以一直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魄力,一直是值得人们学习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