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露筠
说起压力,我想到的是负担超过自己所承受的能力,比方说精神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等。印象中有压力的人们忙忙碌碌,令人感到沉重不轻松。那么怎么认识压力和压力的成因呢?
认识压力
压力是一个人所呈现的状态,是个中性词,压力有坏处也有好处,重要的是压力适度。
当我们需要改变和适应一些环境时,我们如果愿意做,能够做到可能就形不成压力;如果感觉不舒服无法掌控时,就会形成压力,表现出紧张、焦虑、担心、害怕等各种低能量状态。同样一件事,人们心态、能力、认知、习惯、个性等不同,是否形成压力因人而异。
如,等红绿灯的人们有的看着很自然并耐心等待,就不会有压力产生,有的想方设法往前冲,心里急急火火地看着红灯变绿,一脸焦急紧张的样子,这个红灯对这样的人就会有压力感。如果经常有这样的状态,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惯性模式,多一份接受。
压力也有好处。一方面,适当的压力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表现。“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比方说,我这一周每天背会10个英文单词,感觉还有余力,下周我想试试每天12个单词,这样虽然有调整,但是心里愿意挑战,就不容易形成压力,一点点突破,一点点积累,久而久之就看到进步的结果。如果背10个单词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内心也不想增加2个,此时背12个单词就成为压力。另一方面,适当的压力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如果我们不去挑战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哪些潜能,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力有多强大。
压力来源
压力来自对当下事件的非理性解读和评判,来自对当下事件的逃避、不接受,不承认等。比方说,我讨厌一个经常撒谎的人,看不惯他的为人做事,不管他怎么做都很难去相信他、支持他、接受他。久而久之形成偏见,影响自己的情绪。积累多了,就难免在与此人相处过程中形成压力,心理却想不和这种人一般见识,显示出一种无所谓的样子。其实,事实是逃避和这个人的直接沟通,不承认自己在与这种人交流时的无能。
非理性评判和解读还包含很多方面,如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非黑即白、内心戏、对号入座等。一旦一个想法出现,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关联。举个例子,第一次登台的演讲的一个学生,尽管稿子已经背过,结果站到讲台就很紧张,说了两句就忘词了,眼睛望着远处天花板,不经意间与一个同学眼神相遇,同学噗嗤一笑,演讲同学更是想不起词,心里解读这个同学看他热闹,老师允许他看看稿子,于是拿出稿子结结巴巴念完,低头回到座位。他的紧张里有对自己紧张状态的不认可,有对同学反应的过多解读,尤其是心思脱离当下演讲这个任务。压力同时来自外在和他的内在。
压力在身体上有很多反应方式,可以反应在身体的各个部分。比方说,当因为一种长期积累的情绪而导致焦虑或抑郁,身体上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如头疼、胃不舒服等。当身体不适时,同样会影响情绪和行为。所以,压力的呈现不是单方面的原因和表现,是身心交互影响的结果。
在压力状态下,说话、情绪、仪态、行为等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调整压力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角度来综合考虑。重要的是要及时和定期管理压力,长期的压力积累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