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海讲09:官方权威都说人人可以明明德你还不信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释义:
《康诰》(《尚书》中的一篇文章)里说:人人都能够彰显光明德性。
《大甲》(即《太甲》,也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章)里说:我眼里只有上天赋予我的光荣使命。
《帝典》(《尚书》中的一篇文章)里说:人能够彰显光明俊美的德性。
综上所述,不用多说,一切已自然明了。
海讲:
从这一段开始,《大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礼记》中《大学》原文这一段在后面,而朱熹修订的《大学》版本则把原文引用诗经内容的一大段移到了后面,这一段提前了。
据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的解释是,真正的原文经过历代人的抄写本就有错漏,最主要是原文整篇不通顺,有些层次混乱。内容条理不是很通透,语句顺序也有些不顺畅,他就“依其意而改之”,这个“依其意”,一是依原文曾子的字面意思,二是依自己对原文理解后进行调整的意思。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争执不下,有人认为对于经典要“述而不作”,不能擅自改编,如果谁读不通、读不懂,就自己改一下,那经典早晚还不被被改的面目全非?这其中,以王阳明的反对声最为强烈。另也有人认为,原文本就不详,再加上时代环境原因,表述不清的,后人在不是原意的前提下把字面改通顺,更有利于学习传承,如果人人都看不懂,看不通,岂不更糟!
无关外界评说,历史辩证百年,仍将继续,不可能有最终定论,这也是关于《大学》魅力的一部分。我再强调一遍:我的本次《大学》海讲,主要是依据朱熹版本进行的。所以,我就按朱熹的原文来。
朱熹是理学哲人,他还是极为客观的,王阳明非常不服朱熹的这个行为,在创立《王阳明心学》时,还多次多处引用原文来驳斥朱熹,因为他是心学,非理学,他特别强调“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致良知”部分,他说这个不是先后顺序因果关系,这个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修行,这个才是《礼记》中原文曾子的意思,包括对大学上升到君子圣贤人学问的解释等。
朱熹认为前面部分是孔子自己的话,是总纲和总叙。总纲有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叙有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面就是曾子自己写的了,所有内容就是来解释三纲八目的,前面是老师提出的战略思想,后面是学生做出的实施策略方法。这样看上去更通顺,逻辑性更强。
解释实施方法之前,先引用了《尚书》里三篇文章的内容,说:你看,圣人书里都是这样说的,人能够彰显光明正大的美好德性,不是我说的,古之圣贤大德都这么说,所以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和信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相信,坚信,就一定可以恢复到人本来的、本有的、本源的智慧本性。
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有如来佛祖一样的智慧德能,只是我们被尘世间名闻利养腐蚀了,奉劝我们去光明修复,回归本性。
孟子曰: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人,尧舜是什么样的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五伦八德做到极致的人,慈悲善良仁爱治国,国富民强的人。
《尚书》就是一部历史文献,记载夏、商、周,以及更早尧、舜、禹时代政治国情的书,引用官方权威说法,一切自然明了,无需赘述,人们应该更加坚信深信:只要你愿意,人人皆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康诰,是西周康王下达的诰诏命令,非常斩钉截铁的对国人演讲说:把你们光明正大的德性给我发挥出来!
大甲,就是太甲,商朝的太子,年幼无知荒淫无度,被伊尹宰相(厨祖)给贬外流放了,后来幡然醒悟,忏悔改正,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现在满眼所看到的都是上天赋予我的光明正德,我要牢记我的使命。
帝典,是尧帝的个人传记,尧帝没有自私自利的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孙,而是寻找天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来继承,最后找到了大孝子舜,就把王位传给了非亲非故的舜,开启了以孝治国的伟大历史篇章。他自己感叹说:人呢,只要放下私欲,克制住贪嗔痴,就能彰显出光明神圣的自性德行。
要相信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治国平天下的末终,要做好齐家修身的本始,而修身的光明德性是一定可以证得的,信心最重要。没有信心,行动哪有力量,心定方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嘛!
《大学》海讲09:官方权威都说人人可以“明明德”你还不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