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欢聚一堂,共读经典,体悟人生。
同读圣贤经典,共习八段锦。
感受:和平--喜悦—享受
申明:以下感悟属所有参与本次读书成长沙龙伙伴的集体智慧结晶。
一、《论语》 学而篇
语录体,只有放在特定语境中才有适当的解释,离开语境,词句可多解,不重意义,重收到,重对生命成长的滋养。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读】子夏:孔门十哲。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为动词,重视。第二个是名词,品德。易色,轻视容貌,不以貌取人。儒家思想,家国同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均把夫妻关系看的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用尊贵优秀品德的心交换爱好美色的心。对自己的配偶,重品德不重色。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将生物性、感性的好色上升至人性、理性的好德。内化为信念,习惯活出来,把圣贤价值观在自己身上活出来。
家国同构,四层关系,由内向外,由亲到疏,均为尊重,以诚相待之,均为一,诚。
贤贤易色:内在如如不动,不随外动,不住色生心。以良知待之,知行合一,内外合一。例如铁人精神,稻盛和夫。
做出来的比学了没行出来的更可贵。(古时候能进学堂的只有贵族)
多习、多行,行多了自然就知了。而非单背,只背易忘。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习总强调以德树人,世人处在无明中,多彼此相害。幸福感从良好关系中来,从共同尊道中来。现代教育以高考为轴心,把学生工具化机械化,重应试轻情感略品德。
只有在和平、喜悦、热忱的状态下,做事才不会有伤害,不居其一就是给自己和社会制造痛苦。圣贤说能量,智慧水平就是能量状态,清晰、通透,更有力量,更喜悦。
【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无住生活。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读】君子,知天命的人,不贵无过,而贵能改之。知行不合一,则无威仪,学则不牢固。主忠信,忠于内心,致良知,外在表现即为信。善于交友,以道相交,为成长交友,以友辅仁。有错必改。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以友辅仁。勿怕错,有错必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读】孝。
慎终如始,弄清人生三大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追远:凡事发生以长远利益看待之。
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德行,时刻想我怎样活才能死后留下可尊奉的德行呢?先人传承的优良家风均是古圣先贤代表的道德的一部分面向,失道而后德,追怀先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古圣先贤的德行,了悟真相,悟道践行道,知行合一。学习经典就是学习道,向圣贤代表的本原学习,慎终追远。
办丧事、上坟就是特殊教育时刻,对生命的启迪,更多看到他一生的闪光点,祭祀时内行祖先优良品德,传承优良家风。
生的尊重,死的尊严。
祭祀是维系家族情感重要方式。
祭祀是安心之道。
坟外烧纸给游魂,推己及人,仁义。
【知行合一】凡事发生以长远利益看待之,向圣贤看齐,活出圣贤状态,传承优良家风。
二、八段锦
身心合一,舒适放松
三、《传习录》
陆澄录 二十七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解读】
凡事致良知致中和,亲人过世,通过丧礼有节制的释放、流经。回到中和状态,多想想父母,想让自己活成什么样。
人生本无意义,此生就是建构、认同意义,提升自我价值感。人生可有无限维度可建构。零极限等于无极限,无限。亲人的离去就是要面对生活,重新建构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从悲伤中走出来,看见难过维度同时看见别的维度,建构生命意义,特殊时刻更显珍贵。
《孝经》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好无坏、无悲无喜,无二元对立,中、空性。
意识受限,意识注释情绪。情绪来自对世界的想法,而非事件。受伤非因世界,而是自己的想法任何事不伤人,伤人的是自己对事情的想法、态度。意识本不受限,想法可有无数种。世上磨,逆事炼心,如琢如磨,如磨面。
成功与否关键在逆商,意识水平。
学习为觉醒而非被催眠,不被社会共识催眠。否则无解,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即使卧床十年逝去也要修行,穿透更多。警惕社会共识。
私意:个体分离状态下的自我意识。 理明法透,越通透、更有力量。
【知行合一】历事炼心,穿越想法情绪,致良知,回归无限,建构生命意义,成己成人,传承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