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年级里开了高三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会,校长、主管副校长都参加了,会上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科组长都做了发言。
这个会开的让人心里很堵。
从会上,我听出了领导的偏见。
我不知道领导是怎样的一种算法,数据显示理综成绩是最好的,其次是数学、英语,语文成绩排最后。全校的物理平均成绩是27.66,数学平均成绩67,语文的是89.62,是物理的三倍还多,比同样分值的数学高出二十多,即使按比例换算语文比物理也应该高许多呀,可是领导却说语文是弱势学科。问题是,高考中物理1 分也不抵语文3分呀!
不知道道理在哪里。我感觉就如一个体操队身高170的人嘲笑篮球队190的人,我是第一高,而你的排名就靠后极了。却不知在众人的眼里,高就是高,矮就是矮。
语文似乎一直是所有学科里最不受待见的,学生及一些老师都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在这样的意识和暗示下,学生在语文上投入的时间是最少的,本来学校分配给语文的课时就较少,数学是6+5(正课+自习),英语6+4,语文6+1,而理综是5+3,可见,语文是以最少的时间承担着高考五分之一的分数。
从会上,我听出了一些老师的偏见。
物理组长发言时,先强调了自己的学科优势,然后说自己最注重的是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把问题都讲透了,所以学生是不用占用其他时间的,即使占用也是学生自己的兴趣所在。
之后,各位主任组长都在强调自己是怎样用好课堂,自己怎样投入地工作,甚至一班主任提出自从某老师手中接过班级后,班里发生了怎样大的变化,自己做的怎样怎样好。
会后,语文组同事说:就咱们组是在分析试题寻求办法,其他组都是在组长在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会,从下午四点开到七点二十,有自习的老师回到教室时,正好下课。
这样的会意义何在?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对以后的复习究竟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似乎就是为了开会而开会,就像主管副校长说的:都高三这么长时间了,不开个会实在也说不过去。
二
学校已如江湖,可我不愿意属于任何门派。
我也曾经想过所谓的功成名就,甚至现在,功成名就依然隐隐约约地在某个地方诱惑着我,但我很清楚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知道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做到像自己敬仰的那些前辈那么优秀。
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认真踏实地上好课,以自己的努力为学生的成功有些帮助。在大方向正确、不误人子弟的前提下,过好自己的生活。
父母渐老,身体也不好,一年内有时会多次住院,我既不能很好地在医院陪护,又不能豪气地拿出大把的钱,再加上自己又没有实质地业务成长,那段时间,心里很是难过,也特别地想离开。恰巧那时一个大学同学在我县任副县长并主管人事,应该说,通过他,我是可以离开的,可是,最终我却又犹豫了。
我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留恋这个讲台的。我想挣脱的无非是这个工作环境,但,如果我能把名利置于身外,不去计较所谓的得失,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写字,让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这颗心,可以对很多得失荣辱说“不过如此”,
不必受制于谁,不必乞怜于谁,不必为了谁而改变我自己,学着对一朵花微笑,对世界充满慈悲和温柔。
不问“江湖”。不盲从,不屈从,看一路风景,享“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的寻常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