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金刚经(中)

作者: 清心海 | 来源:发表于2021-02-20 09:45 被阅读0次

            俗话说的好,手无金刚钻,怎揽瓷器活?金刚,世间最为坚强锋利的钻石,能破一切魔障,断一切烦恼,毁坏一切业力而自身坚不可摧。它比喻般若智慧的强大力量。金刚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放下一切执迷,不迷于相,不耽乎法,不求于福,不惑于心,洒脱自在,勇猛前行。

          金刚经里主要描述的是佛和他的弟子须菩提之间的对话。佛的十大弟子解空第一、具备上根利智的须菩提长老,已修行证得阿罗汉果的境界,本已无烦恼可去,不再入于轮回生死苦海。佛于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人结众修行,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时候须菩提问了佛非常重要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如何安住降服其心。佛很高兴,这样重要的问题终于有弟子发问了,宣讲金刚般若智慧的机缘已成熟。“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一、不住相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修行至大菩萨境界的人应当行无相布施,度化无量无边形形色色的众生,心中却无度化众生的我,也无我所度化之众生,更无度化众生之事,亦无度化之功德福德。因为心中一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了无牵挂随缘度化。而心中积累的相(对象、事情、表象、形象)越来越多,最后会让心受到牵累而不得清静自在。就像做了好事不应常记于心,帮助他人不可总诉诸口,捐款捐物不应记挂财物多寡,才能不断前行,积累无边功德。

          凡夫要想破相很难,常在我与我所执上纠缠不清。就连笃信佛教宿有慧根的梁武帝也概莫能外。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答道:“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

          祖师知其不切法要,便摇头说:“不知道。”

          这里,梁武帝耽执于即位以来所做之事,以有为之心问功德之事,最后只是积累了人天福报而不是清净智慧和慈悲。接着,他又执迷于法,想要获得最为上乘的圣谛要义。最后,他执着于人,认为达摩是世间尊贵的圣人。梁武帝的心从来没有安宁,他不停的向外探求,以积累功德多少而疑问重重,想要获得最深妙的要义,崇拜眼前来自远方的圣僧。通过三问,达摩已知他根基尚陋,不堪禅宗法器,所以不再多言,一苇渡江而到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直到二祖慧可在雪地里断臂求法,他才将禅宗心印和衣钵相传。

          不住相,就是面对世间纷繁迷乱,放下固有之我,和我所见众生之事,让心灵彻底清净。“菩萨若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住相,限制了福德的宽广与深度,而不住相,则如虚空般广阔无垠,没有空间的局限而无限深广。“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语出武汉市归元禅寺藏经阁楹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形有相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存在,不迷于有形之身相才可见得智慧本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连心都是刹那变化,不曾止息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金刚经(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rt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