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潜水艇》,这本书没看之前就已经送出去了三五本,花了一百多块钱,别人问,为啥送这本书?我支支吾吾,只能含糊一句文笔好糊弄过去。
为什么还没读就送人,万一是本烂书,不就败坏了自己的书品。这些问题我也想过,最后还是选择相信了那个四十多岁的大叔,虽然加了微信后,至今没有联系过。
这个大叔是我朋友的表哥,去年的除夕夜一起喝过酒,朋友和我说他哥也很喜欢读书,我俩肯定有话题。现在回想起来,已经忘记聊过什么了,就像之后和许多人喝酒摆龙门阵,乱侃一通能记到心里的事情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唯独大叔说的——最近的作家里,陈春成写得很不错,那本夜晚的潜水艇,强烈推荐你看——这句话记得很清楚。
后来这本书还拿了奖,高晓松还专门去拜访了作者,自己读完后也发现,写得确实好,文笔真牛逼,流畅得让人嫉妒,只是距离大叔推荐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年半,早就错过了和他交流的最佳时间,现在想来还有点遗憾。
扯了几百字也没有进入正题,是因为和这本书结缘的时间过于持久,感觉值得多赘述几句,要是往后读的每本书都能有些缘由,生活该多有意思。
关于《夜晚的潜水艇》,想聊的有两点,首先是文笔,其次是文章里所有篇章的一种共同性。
最近写东西,对有些词语已经越发觉得烦厌,像山岳、游尘、夜幕、星斗、涟漪、波涛、斑驳……以前会觉得这类组词好看还有意境,现在读起会有点膈应,比如晚上走路回家心情很郁闷这件事,要写成:夜幕罩住了街道和远处连绵的山岳,惟有明灭闪烁的街灯能映射出几缕游尘,与天上零散分布的星斗遥相呼应,微风像夕阳落地时的海浪涤荡着疲累的树片,斑驳的影子四下晃动在我心里激起圈圈涟漪,我看着车马人流,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我觉得还不如一句——下班了,天好黑,路灯还坏了,呼哧呼哧地闪,像闹鬼一样,好鸡巴烦。
但是这些词语在陈春成的手上写下来,就觉得自然,读完像是给灵魂做了场按摩,能爽出抽象的快感。具体是怎么自然,这里就不附上文章段落,可以自己去看。如果非要总结,可以这么说,倘若陈春成是在写文字,那我就是在勾文字,像个乡巴佬垫着脚尖伸展双臂求神拜雨一样,求文字大帝赐我点脑子去写些好看的东西。
还有,如果要给这本书里的篇章排个序,我会把传彩笔放第一,带着私心去评价,我觉得写文章的人都应该翻来读一读,反复咂摸学一学怎么去咬文嚼字。
文笔讲完,想说一下所有篇章的类似之处,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在精神废墟的夹缝中求生存。
夜晚的潜水艇这一篇,当极致的想象烟消云散后,除了能够正常生活,有关其他,毛都不剩;传彩笔,逛了遍文字的桃花源地,无人说,没人信,写了一堆好看的虚无“垃圾”,读完感觉陷入了粘稠的无奈泥浆中,费了好大力气才爬了出来。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和《寂寞的游戏》有某些相通之处,只不过陈春成释然了,还能加几句调侃:“我问他是如何做到的?要从哪部经典入手?他说打打游戏就好了。我想世上也许并不存在对人人管用的经文,要调伏各自的心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偏方。”
其实我感觉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地,有缘人偶尔相聚闲聊两句就行,谁也不想继续深入下去,苦心脑神不说,多走一步保不齐就被哪块废板子压死。
那退一步呢?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