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4年11月底从国内去的莫桑比克,回来的时候都快两年了,那时候规定项目完工才能回国。项目开始前在贝拉的办事处呆了2个月左右,才去的时候对什么都感觉到新鲜,毕竟是人生的第一个项目。
![](https://img.haomeiwen.com/i6854864/cef0ee0f3bfe445e.jpg)
在贝拉的时候很充实,白天跑设备清关,晚上翻译资料,那时候年轻,农村出来的也能吃苦。项目的设备都是从国内船运过去的,新项目新设备新气象,不过头一次做清关工作,一头雾水,幸好清关公司黑人兄弟乐于助人,又是帮着列需要的材料,又是解释相关程序,我倍受感动,让人感觉到非洲人民的温暖。贝拉的气候要比首都马普托热,40℃以上是经常的事。有不少同事才过去不注意防晒光着膀子,一天过去背上就秃噜皮了,从此见识了非洲温度和紫外线的厉害。我第一次去港口清关的时候,做好了充足的防晒措施,长袖长裤遮阳帽太阳镜,想着没事了,等第二天的时候,鼻子和脸上竟然也脱皮了,真是防不胜防!为了防晒成了蒸桑拿,不过好的一点是脱了皮以后就没事了,老皮就不怕晒,后来在非洲多年也没晒脱皮过。贝拉是莫桑比克第二大港口城市,每天港口繁忙异常,港口旁边就是鱼市,一早就有打鱼的渔民满载而归,印度洋的海鲜物产丰富,而且是白菜价。每次去港口的时候都是鱼腥味十足。第一次脱皮以后,就换了短袖短裤出门,从此肤色也越来越接近非洲兄弟了。在非洲清关是件磨性子的事,清关公司就跟挤牙膏一样,一天要一样材料,你问还有没,他说没了,第二次去还有,为此头疼不少。第二就是时间观念,才去非洲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说非洲有三种时间,第一是中国人和白人的时间,说几点就几点,第二是印度人的时间,一般会晚一两个小时都是正常的,第三就是非洲时间,永远在路上!港口办事也是如此,经常找不到人,打电话说在办公室,去了办公室没人,再打电话又说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让人无语至极。除了人的因素以外,贝拉港的设备也是老旧不堪,每天都有来的船舶运送设备物资,龙门吊、运送车辆都是锈迹斑斑,而且数量有限,每次从设备到港到拉出港口都得一个月以上。开始是催清关公司,后来是吵,最后除了催也就只有等了,脾气再爆也无计可施。多年来总结出一句话:非洲除了时间富裕,什么都缺。经过这二十年的积累,非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开始是白人和印度人占据着基建市场,后来中国公司后来者居上,现在基本都是中国公司。记得2010年在乌干达有一次投标,我去的早,一共有四家中资企业,后来来了三家外国公司一看是中国公司,他们都摇摇头走了,他们也知道竞争不过。这事成了一个典型案例。
白天基本在港口和各个政府部门跑,晚上回到办事处,吃完饭就开始做内业了,也就是翻译资料。那时候才进入非洲市场,使用的都是南非规范,当时只有英文版,技术人员基本看不懂,领导让我们晚上加班翻译南非规范。除了我还有两名翻译,一位是老翻译樊老师,还是我西安外院的老校友,一位是女同志,她的名字挺好听,叫腾云。樊老师很有水平,是副译审,我们俩才毕业,他就带着我们。我的专业是英国语言文学,虽然是英语但和工程八竿子打不着,只能硬着头皮翻词典,边学边翻译,逐渐也就上道了,我们翻译完,樊老师审核纠正。记得樊老师每次都先泡杯茶,然后点根烟,一只手拿着烟,一只手敲电脑,并且是一指禅,就这我们俩还没有他打字速度快,让我们佩服地五体投地。每天晚上都翻译到十点半然后洗漱睡觉,第二天六点半起来继续翻译,吃了饭到八点半继续出去跑业务。那时候的日子很充实,也学了很多东西。大概过了三个月,30万字的南非规范翻译完了,我和腾云各翻译了五万字,其他的都是樊老师翻译的,他来莫桑比克之前都翻译了近十万字了。
多年以后,我们翻译的南非规范一直在使用,在公司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也因此感到自豪。后来没多久我就去了项目,开始了我的项目工作和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