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都有不同色彩的故事,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陪伴我八年的自行车。在那80、90年代的农村,街上、小巷里出现“凤凰牌”的自行车,那真的是吸足了眼球,大家都会投以羡慕的眼神,毕竟在那个年代,农村自行车的还很少。听长辈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在人们心中可是极其贵重的稀罕物件儿,那时候,青年人谈恋爱结婚,必不可少的“三转一响带咔嚓”中的重中之重,就犹如当今青年人婚姻中的楼房、汽车。随着大家条件的改善,街上“大国防”、“永久牌”、“大金鹿”等牌子的自行车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我8岁的那年,我也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从平阳羊毛市场那边,通过水路客船运到水乡林垟,我一路推着它,像迎接新娘,舍不得它承受半点压力。
我的老家在水乡的菜市场边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然而我又对自行车爱不释手,很想上去试骑。父亲见我蠢蠢欲动的样子,并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段时间带我到空旷的学校操场上学习骑行。我的两只手直巴巴的死死的攥着车把子,车子向左歪,身子硬是向右面歪,一路上摇摇晃晃的,幸亏父亲在后面稳住整个车身,我的两只脚跟着脚踏子转。这样,经过好多个日夜的努力,不知道跌了多少跟头,终于学会不用人撑也能自己骑着转圈子了。又经过好多天,骑得熟练的,就学上车。先是推车边走边阁阁趟,脚踩脚踏拐,从车前面上。逐渐的又踩脚踏上,从前上从后上,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了。
家乡是个水乡,是多小桥的湿地,我的小伙伴都喜欢把自行车停在高高的桥面,松开刹车,自行车像飞驰的大鸟俯冲下去,借着力道,猛骑一阵,冲过上坡路到了另一座桥,又是一阵向下飞翔的刺激体验。一日,我们这群乐疯了的少年照样在桥上耍车技,我们几个都对自己车技引以为傲,于是大家约定空手骑行,从这高高的桥面借力顺势而下,然而不幸的一幕发生了,我连车带人直接从桥面右边摔下来,结果可想而知(缝了好几针)。经此事之后,我们几个小伙伴也变得安分了,不过从桥上向下飞翔的游戏,我们还是乐此不彼。每回上车,要快则双轮如飞,要慢则胶着寸行,灵活机巧如水中之鱼林中之鸟。
临近小学毕业,成群成群的小伙伴、同学都骑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上学,自行车已从娱乐功能上升为交通功能。正直那时候校园篮球赛,我的发小因为球赛摔伤了腿,行走不便,每天上下学,我用自行车载着他回家,一路上欢声笑语,助人的感觉真好。自行车是我们俩的好伙伴,也是自行车载着我上学、放学,自行车承载着我们的友情,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它知道我的孤独,我的疼痛,我的青春期迷惘;它曾载着我翻滚进水田,我也曾驮着散架的它走在雨夜的榕树下……未曾想过,我那已经步入老年的自行车也会有小偷关顾。这辆陪伴我走过八年的自行车像完成了使命,消失不见,徒留我无限惆怅。
后来,我长大了。有一段时间风靡一时的骑行,无论城市的道路上,还是农村的水田边,时不时有一群骑行者,他们戴着艳丽的头盔,统一的着装,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骑行者,那真叫一个“酷”。这是一项与大自然亲近的运动,是一场心灵的骑行,我情不自禁的加入到这个大阵营中。我迫不及待的去专卖店里购置了一辆我的爱车——山地车。在泰顺服务的两年,我骑着我的山地车,游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也领略过大山深处独有的风景。在河网密布的古镇水乡,我骑着我的山地车,穿梭于街头巷陌,在河道旁、水田边亲近自然,体验乡村不一样的宁静。骑着我的爱车,到达平阳西湾,感受大海的风情;骑着我的爱车,跨越瑞安大桥、瑞安五桥,目睹夜晚大都市的繁华。我仿佛感受到陪伴八年的自行车的生命在山地车上跳动,它在延续它的使命。
现如今,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共享单车,这是改革红利,这是“互联网+”带来的彩蛋。我的观点,自行车绿色环保,节约能源,还能解决堵车问题。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再老了,还可以当拐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