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06期“习惯”专题活动。
四月份的天,清冷清冷的。一天傍晚,吃罢饭,想起老妈一个人在家已五六天了。于是,赶紧给老妈打个电话,缓解一下因老爹突发疾病住医院的寂寥。
“嘟——嘟——嘟——”,“哎——”电话响了好几声,老妈才接通了。哦,通了,歇心了。习惯性先问老妈吃了没?吃啥了?洗涮罢了没?等等日常生活琐碎。老妈一一给了答案,“吃了,就喝了一碗炖昨晚的稀粥,别的啥也不想吃。昨晚热了个馒头吃,吃罢今儿闹了一天肚子。现在也还没完全变过来。”
“怎么回事?馒头能引起肚子难受?不会是啥菜的过?”我惊奇地提出质疑。后来听老妈详细一说,不打自招:一切都是习惯惹的祸呀!原来,老妈吃的馒头,是冰箱里冷藏了想不起多少天前蒸的、且已经起了霉点的馒头!“才知道这馒头这么毒,以前一概没发现。”老妈也惊讶地说。
可不是,大锅饭吃了几十年。一烩烩大半锅菜,一顿吃光;一熬熬大半锅稀粥,一喝喝尽;一蒸蒸一笼窝窝头或馒头,吃一天见底。那会儿,大大小小七八口人,几乎是做多少吃多少。父母亲正当年,身强力壮,活儿干得多饭量,饭量也大。兄弟姊妹五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肚子好像永也吃不饱。那时候,吃得最少的要数六十多岁的爷爷,那一顿两碗稀粥也填不饱肚子,中午两个馒头也是平常饭量。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二三十年,做饭只有多没有少,除非你不想吃,不会不够吃的日子,成了老妈的习惯,也是老爹的默认。后来,随着爷爷的谢世,我们姊妹们成家的成家,外出的外出,在家吃饭人的数量减少,老妈所做的饭的量自然也逐日减少。
然现在,人口分流出去了,家里的灶台、锅可不会变小。更重要的还有老爹老妈休息睡觉的那条三米宽的大土炕,必须得烧暖和。要是真正一时按份只做两老人的饭,想把炕烧暖和,除非闲烧,否则少的可怜的一顿饭下来,土炕根本暖和不了。
人老怕凉。老爹妈为能睡个热炕头,只好多烧火。习惯节约用水用电的二老,不忍得闲烧火,就在烧饭上做文章。稀粥多熬些,大烩菜多做些,馒头多蒸些。做多了,吃不了,只好一而再再而三的热着旧的吃。以前没给买冰箱,剩下的饭菜怕酸了腐烂,还不间断回锅热热。为方便起见,后给买上了冰箱。
冰箱的添置,有冷冻冷藏的便利,老妈如获至宝,竟把冰箱当作常新不腐的万能家具来使用。冷冻室里,鸡鱼牛羊肉、生熟相间,应有尽有。夏天,老爹自己在院子里种的西红柿,豆角,白菜“纯天然无添加”蔬菜,吃不了也冻了起来。但凡等等,只要是二老心爱的物品,都想保存在里面,用他们的话说,“等的再吃”。
这不,自打我记事起,就没听说过老爹闹腾过的肚子,这从四月初开始,一直闹到四月底。好了犯,犯了好。时缓和,时厉害。吃药不行输液,输液不行停下来再吃药。止泻的,消炎的,及帮助消化的药吃了个遍,就是稳定不住。影儿不影儿,不知道吃了点啥,莫名其妙就拉个不停。而就在四月底的一个夜里,八十多岁的老爹再也扛不住肚子的闹腾,给拉垮了。全身软瘫失控,下了地就挪不到炕上。当时,只有老妈一个人掺扶着。老妈使尽全身力气才将老爹扶凑上炕。
力挺了一夜,第二天,老爹直接住进了医院。别说老妈,就连我们儿女们,谁都没想到,老爹的病是由慢性细菌性肠炎,拖拉成溃疡性结肠炎!整个肠道内脓肿、模糊不清,情况非常不明朗,谁提起谁担心。说个不好听,都怕老爹临老了闹成个“屎屁股”,真成那样,那可真是大麻烦了。
岂料,老爹积极配合治疗,前前后后共输了半个月液,服了不到两个月的药,病情明显好转了。再此期间,我千叮嘱,万解释,让老妈现吃现蒸馒头,少吃剩饭剩菜,注意吃新鲜事物。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老爹的病得到了控制,现在也基本痊愈。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中,本性主要体现在人的生活习惯上。即内在的,也或者是外部的因素,长时间或习惯性影响出来的,难以随便改变的某种模式。
老爹妈他们那一辈,特别是生活在农村,大都是从食不果腹的日子里过来的,他们被迫所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一直在延续着。面对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今天,“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却依然不忘。甚而至于如我的老爹妈,眼看着变质起霉的食物,都不舍得扔掉,哪怕吃进去肚子难受,心里也比眼巴巴丢掉踏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