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的习得

作者: 元气小西 | 来源:发表于2016-08-31 20:31 被阅读189次

    就我本人的情况来谈一谈语言的方方面面。

    1.家乡话

    我的家乡话叫福佬话,略微不同于潮汕话,但都属于闽南语系,广东地区三大语系之一。小时候观看台湾一些本土电视节目也能听懂许多。居住在镇上的和住在郊区的讲的话会有很小的区别,主要是个别词汇受周边城镇影响会有所不同。长大后到市中心读高中,发现来自各个城镇的同学们口音在语调轻重和词汇俚语上各不相同,平时交流起来虽有不便,但仍可算满足日常需求。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我的第一母语,几乎不必刻意学习,从出生到咿呀学语,受周边人影响,随着年岁增长,自然而然地可以不费力的交流,伴随着也成为一生的语言基础,至今在家里及亲戚朋友间仍然在使用。这个情况基本跟每一个人都一样。

    2.普通话

    我从小学一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汉语拼音,随着语文教学进度流程的推进,慢慢的也就习得了普通话这门语言。在小学初中阶段,说普通话基本停留在课堂朗读课文阶段,到了高中,由于原本的家乡话已经不足以应付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口音语调,普通话开始在日常校园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后远离家乡到广东西部读大学,毕业后回到深圳工作,普通话的使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家乡话,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我的母语之一。这个情况跟大部分人也差不多一样。

    3.粤语

    生活在我们这个广东东部小镇的这代人基本都会粤语,且无论文化程度如何,这多少得益于九十年代香港娱乐文化的盛行。我们听着粤语歌,看着香港影视剧,综艺,新闻长大,我们最熟悉的两个电视台是翡翠台和本港台。四大天王,Beyond乐队,TVB剧集,港产片,粤语配音的日本动漫,香港本土综艺节目,甚至无聊的明星八卦,那时候这就是我们全部的娱乐。耳濡目染下,我们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都能听懂粤语,能说起粤语,也能看得明白繁体字了。但毕竟非常用语言,有些人在说这方面多少欠缺流利,而有些在读书或工作中接触到以粤语为母语(包括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人后因大量交流使得也能很流畅的使用。总体来说,这门语言就像是天赐的一般,习得成本极低,轻易的成为我的常用语言。

    4.英语

    这简直就是中国学生的噩梦。细细算下来,除去小学五六年级(我们小城镇那个年代的教育,英语学习并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幼儿园开始的)象征性的学习26个字母和几句常用问候语,和高考完后基本已经弃疗的很长一段时间外,我共花了六年时间像模像样的学习了英语这门语言。现如今我的英语水平如同小学五六年级的中文一样,只能听懂一些语速不快的句子,能单独蹦出一些词汇和常用短语,能阅读没那么多“高深”词汇的文章,但并不能独立写出任何文章。一次又一次的为了考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一次又一次的推到又重来又放弃,最终这门语言学得支离破碎,痛不欲生。

    目前为止我对以上这四门语言(姑且都称作“语言”,虽然前三者有着很大的共同性)的掌握情况:

    自身语言的掌握情况

    基本上可以得出的一些结论是:

    1.对于语言来说,听说读写的掌握难度是依次增大的。

    2.大量的听是基础。

    3.说依赖于使用的频率。

    4.即使是最熟悉的语言,没刻意学习,要实现高层次的写也是很难的。

    接下来主要还是谈一谈英语。

    ·我知道哪些非英语母语人士的英语特别好?

    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人是马云,然后是黄西,再然后是陈冠希,最后是李阳(原谅我的见识就这么多,还有些跳跃)。互联网大咖中马云的英语能力相信能让许多人折服,而且算个异类,和李开复,李彦宏这类的不太一样,毕竟一个是在西子湖畔就完成了习得成就,后者们则至少处在国外的环境中。黄西人也算个传奇,不多介绍,有兴趣的搜索下也会拜服。而冠希哥,古尔丹(吴彦祖)这类只能算作“华裔”的,从小国外长大,英语早已是第一母语,所以严格来说不算非英语母语人士。最后是以李阳老师为代表的中国英语学习领军人物,俞敏洪,罗永浩等英语水平也应当不低。回到身边,前阵子认识的一个到处组织英语角的哥们英语水平也是溜得不行,而我的多年好友Ken也是佼佼者。

    ·为什么一直学不好英语?

    我前边只算了六年的英语学习时间,其实已算是非常保守,大部分人可能八年,十年,甚至不止,依然学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的英文课本是罪魁祸首之一。

    高考英语词汇大纲基本由3600个单词组成,这意味着什么呢?以我为例,六年的英语学习,只要每年学好600个单词,那么考试就能名列前茅,而一年有365天,平均下来一天只要学习不到2个……这传递了什么信息?

    1.英语很难很难的……

    2.你很笨很笨的……

    3.你一天能学2个单词就很了不起了!

    教育的古怪之处在于,如果把学生当做天才去教育,学生几乎注定不会成为天才,因为天才是靠自学的;但是,如果把学生当做弱智去教育,那学生肯定会变成弱智──因为人傻是被教出来的。*

    ·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

    我听过这样的论调:十岁前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有所学成。而且这套黄金关键期说辞几乎适用于各个领域,学音乐的,学绘画的,学舞蹈的,学书法的,也顺理成章成了国内少儿培训班的主要宣传工具:“快快把你的孩子送到我们培训班来,否则就来不及了”。更为普遍的是,这还成为了众多学习者的借口之一:我都这岁数了,早过了学这个的黄金期了,所以才学不好,没戏了。

    事实上这个在1967年由Lenneberg教授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早已被科学家很快推翻,现如今的结论是:

    1.大脑是可塑的;

    2.并且它自始至终都是可塑的;

    3.甚至它还会重新组织自己(Reorganizing),通过恰当的训练,它能用另外一个区域习得已被毁坏区域的能力……*

    对于第三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旦大脑另一个区域开始学习已被毁坏区域(或者已固定能力的区域,如第一母语),如学习第二母语时,会受到原来区域的竞争干扰,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关键期”过后人们难以习得第二语言的原因,但这也恰恰给了人们希望。

    直观点的结论是:

    1.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

    2.只要方法得当,并加以时日,一定能学好。

    3.甚至,第二语言也可能超越母语成为主导语言。*

    ·英语是不是真的有用?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英语是非常有用的观念,要不然也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去学习它,可是自己的内心真的认为它是有用的吗?我又不出国,我工作又用不上,出国旅游用来用去也就那几句,跟团还更省心,看美国大片有中文字幕,看畅销外文书也有翻译版,反正学了又忘,我实在是不想违心的说英语这鸟东西有用了,有它没它生活照样过,所以毕业后,英语就拜拜了。

    我们骨子里压根就不信学了英语就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看看那个生意做得很成功的亲戚,他很精通英文吗?不懂。还不是活得好好的,真要用到了大不了请个翻译……如果一样东西学不会,生活无法继续,那么不用人家灌输“这东西很有用”,自己拼着命都会去学。生活中到处可见“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并不相信”的例子,学外语,学音乐,学绘画,学舞蹈,学书法,父母都说这些都很有用,可是孩子一句“可是为什么爸爸/妈妈不会呢”,都能让父母们哑口无言。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教育,想要让自己的孩子相信英语真的有用,就不是早早就把孩子送到少儿英语培训班,而是要自己先笃信学习英语就是有用的,先学习起来,或者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如果发现自己做不到,那么请别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随缘吧。

    ·寻找英语对自己真正的用处

    以前我认为语言的作用是交流,后来我更坚信的是,语言的本质是连接。家乡话能让我连接整个闽南语系地区,粤语能让我连接广东大部分地区、香港甚至海外等一些地区,而普通话更能让我连接了整个华人世界,英语则是连接英语世界的重要工具。我对这个大世界有太多的渴望,无穷无尽的各类语言学之不尽,而最划算的方式莫过于习得通用语,普通话是华人的通用语,英语是英语国家的通用语(不光英美,欧洲各国尽管有各自的语言,英语仍然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是我学习语言最本质的诉求,其他诸如第一时间阅读到最前沿的文献,跟西方世界的人们无障碍交流,产生交易、友谊,无畏的站在任何一片热土上,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和这些世界连接起来。

    ·把英语用起来

    回到我们过去的英文学习上,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都是过低的。我们的课本从最初的几句话到后面的短文,长文,最多的时候一篇课文的单词量也不会超过2500个,而最常见的基本是1000多个左右。而一篇课文经常是要花上一周的时间精讲细讲,仔细想想,我们六年时间能读多少英文词汇?再回想下我们的中文阅读,可能花上个把月的时间读完一本《诛仙》的文字量就超过了过去六年时间读过的所有英语词汇。小学的时候我们都有过一边查字典一边读文章的经历,那时候的我们就跟现在我们在英语上一样,阅读是艰难的,可是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我们已经可以娴熟的驾驭阅读,甚至只需瞟一眼就可以知道这文章这本书值不值得读,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或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不用再去刻意的在意什么语法、词汇,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摄入大量的文字,无论从书本,还是从网络,社交工具,各种街道广告上。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也让英语适应大量的阅读,早日挣脱不适应区,专注于阅读带给我们的享受,用英语来获取信息,用英语来交流。所以,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架构后,把英语“用”起来就对了。*

    后记

    我曾经思索过孙正义和马云当年是用什么语言来交流而促进那次著名的6分钟投资事件,后来想想马云不见得会日文啊,所以应该就是英文吧。

    ·《The Big Bang Theory》里的Raj的印度口音那么独特,可是从来就跟Sheldon他们没有交流上的障碍,这是不是说明其实优美的“伦敦音”和标准的“美式口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呢?

    ·有一回我在亚马逊上看一本村上春树的新书的评论,其中有一个人抨击翻译质量差劲,果然还是得看林少华翻译的才行。如果说,本身就懂作品的原语言,那么不再依赖那些参差不齐的翻译就可以读到喜欢的文学作品,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这张图叫“无法翻译为中文”。

    ·我看美剧就如我当年看港剧一样,从来就没抱着“学习语言”的目的过,而实在真的只是当作生活的调味剂而已。细数下来,从当年越狱在国内的引爆到现在看过的美(英)剧也不少了,干脆罗列下吧。(因中文译名多,还是统一用英文原名吧)

    《Prison Break》 season1

    《Lost》 season1-6

    《Heroes》 season1-4

    《The Big Bang Theory》 season1-2

    《Spartacus》 season0-4

    《Arrow》 season1-5

    《The Flash(2014)》 season1-3

    《Game of Thrones》 season1-6

    《DC's Legends of Tomorrow》 season1-2

    《Dominion》 season1-2

    《Heroes Reborn》season1

    《Into the Badlands》season1

    《Marvel's Agents of S.H.I.E.L.D》season1-3

    《Marvel's Daredevil》season1-2

    《Sense8》season1

    《Supergirl》season1

    《Tyrant》season1-3

    《Under the Dome》season1-3

    《Stranger Things》season1

    《Sherlock》season1-3

    记得的就这些了,其他的不记得的就算了。一般美剧的一季是13集左右,也有部分达到20+集的,一集大概40分钟,也有一个多小时的,如果按照一季15集,一集45分钟来估算,我上面罗列的season数总共是52季,52*15*45=35100分钟,我咧个天啊(不过折算下来也就是连续不断不眠不休的观看24.375天而已), 这算作是我对英语的一种大量输入方式吧。


    *部分观点来自《人人都能用英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语言的习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hc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