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宝鉴

作者: 段宏儒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17:20 被阅读0次

    县城向东五六里,爬上高涧坡,便是东塬。

    东塬是典型的黄土台塬地貌,塬面不是很大,但较为平整。两侧是雨水冲刷的深沟,塬东南尽头是光秃秃的石灰岩山,群山此起彼伏;沟边和山坡是一层层的梯田,犹如地形图上那一圈圈的等高线。塬上长年干旱少雨,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宝鉴山者,顾名思义,山是一面宝镜,美艳非凡。“年丰则山有光,耀如鉴,州得名于此”。“山上戴帽,拉被睡觉”,当年宝鉴山简直成了耀州人的气象预报台。山顶平如台,传说是王翦练兵处、杨六郎抗金地。原有宝鉴寺,但早已被采石活动毁掉了;山之南麓有唐简陵,石人、石马还零星遗存。据老年人说,雨后山上有九莲灯闪耀如光,但我从没见过。

    宝鉴山的石头,清脆质好,又称磬玉,是制作乐器“华原磬”的专门材料。1956年前苏联援华建设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即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由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提供。后经多次扩建,形成年生产水泥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号称“亚洲一号”。凭借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宝鉴山优质石灰石资源,耀县水泥厂的“秦岭牌”水泥驰名大江南北。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中,建造的用做破坏性实验的房子,用的就是耀县水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上世纪七十年代,宝鉴村人率先在东山窝开办石料厂,全部靠人工打眼放炮,开采出来的石头被卖到火车站,销往西安、上海等大城市,一时间宝鉴山优质石灰石供不应求。东山窝石料厂里,马嘶人叫,热火朝天;通往火车站的官路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县运输公司的马车队、生产大队的大拖拉机、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但更多的是农民的木制架子车,一刻不停歇地自东山窝到火车站拉运石头。东塬人通过开山采石、拉石头跑运输赚取的辛苦钱,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土窑洞,到新农村建起了漂亮的新房子。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塬上人性格倔强,勤劳朴实,不服输不认命。贫瘠的土地,干旱的气候,越是残酷的环境,越是激发起人们不服输不认命的昂扬斗志。宝鉴人在宝鉴山上撬石头、抡大锤、拉石头,挥汗如雨;宝鉴山下菁菁校园,不负韶华,莘莘学子,力学不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在各自的战场上努力拼搏、奋力搏杀,斩获颇丰。只要我们心灵的雨露不曾干涸,再荒芜贫瘠的土地也会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1997年7月暴发亚洲金融危机,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国有企业普遍陷入困境,耀县水泥厂这个老牌国有大型企业经营愈来愈艰难,直至2009年被唐山冀东水泥兼并重组。在接下来的整顿矿产资源秩序中,宝鉴山周边的石头窝子也因破坏生态环境被国家强令取缔关闭。曾经热闹的官路顿时车马人稀,唯有矿山采石场里的各种采矿机器,依旧在日夜不停歇地轰鸣。农民被迫卖掉拖拉机寻找其他出路,大多数人去经营大货车;国企下岗职工凭借自己手里的技术,纷纷成了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还有部分人去了国外,到中东和非洲援建……上帝总是厚待热爱生活的人。

    繁华落尽,塬上的官路也缺少了维护。在雨水的冲刷下,日益变得坑坑洼洼、破烂不堪,蹚土能埋过脚面。群众出行难,难于上青天,宝鉴村成了东塬孤岛。通过各方不懈努力,2016年宝鉴村终于通上了水泥路,于是曾经的官路又热闹了起来,曾经的心酸路变成了群众的致富路。

    又是一年麦子熟。从县城药王大道向东,车行五六分钟便上了高涧坡。公路旁的麦田里,金黄色的麦子连成一片,风吹麦浪此起彼伏。一排排整齐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一缕缕升腾的炊烟树叶间隙里飘舞升腾,东南残破的宝鉴山,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望宝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in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