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聊到孩子们吃零食的话题,我们都开始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太有福了,吃不完的零食,玩不玩的玩具,他们童年的幸福指数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急剧飙升的。
同事娴:
我觉得我的孩子们,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很幸福。比如说早餐吧,大街上的早餐,基本上吃了个遍,然后想吃我做的早餐,可是我太忙了,基本上没有时间给他做早餐。比如今天早上吧。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番茄炒蛋,蒸一个南瓜,做了面疙瘩,外面买了馒头。可是我孩子们他们都不想吃。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吃什么。
同事静:
我也觉得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每次去超市,我家大宝和二宝玩过的玩具都不想玩了,就吵吵着要买新的,可是哪有那么多钱,给他们买新的。他们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玩的吃的用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永远也买不完,玩不玩啊……
霞: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故事。
我有一个同学,家中兄弟姊妹6个人。5个男孩,1个女孩。他是男孩子,老三。上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
那时候我们都没有零食吃。
生活在7080年代的我们都知道,我们不但没有零食吃,我们还吃不饱。70后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我这个同学我们就叫他老三吧!这个老三,家里有8个人,除了父母,还有他们姐弟6个人。兄弟5人年龄相近,都是上小学的年龄,正是能吃的时候。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他们家的情况就是如此。他们都没有零食吃,他们都吃不饱,整个社会都吃不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低层次生存的需要都是奢侈。
所以,这个老三就发明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取食方式。
当时我们上四年级,每天吃过饭,我们都习惯一块去上学。老三就利用我们一块上学的这个时间做了一件在今天的孩子们看来惊世骇俗的事情。
农村的房屋格局,都是方方正正的一个院子,厕所在院子的西南角。老三家就是这样的格局。他家厕所的外面就是我们村里的大路。
老三充分利用了他家的厕所来进行粮食的储备。每天吃过饭,我们都从他家旁边的大路上走,顺便呼朋引伴喊着去上学。走到老三家厕所外面的时候,我们会喊他一声,他在里面呼应一声,然后,就会有一个馒头从厕所的蓬顶和围墙之间的空隙里抛出来,我们中身手最敏捷的小明就会稳稳地接住,我们都心领神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明,大家心照不宣,谁也不说话,小明马上把馒头装进书包里。这个时候老三也走出来了,我们就一窝蜂地跑去学校。
半路上,小明就会把馒头给老三,作为奖励,老三会把馒头给小明吃一口。这个馒头就三口两口被老三吃掉了,我们看着他,他也看着我们,谁都不说话。我们还私下里羡慕老三,能有馒头吃。那个时候我们回家后就饿的像被狼掏了一样,唯一能够解饿的方式就是吃馍,大人看见就会说“又搬馍了”。
老三这样“偷”有时候会被邻居看见,小孩子嘴馋,大人也不去说破。就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被他妈发现了。这个事就告一段落。我们还是一块上学,日子依旧是吃不饱。
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从老三家的厨房外面拿馒头。这个满脑子主意的男孩子,又有想出了新招儿。
还是农村四四方方的院子,厨房一般是在院子的东边,一般的家庭厨房的外墙就当成了院墙。老三家的厨房是用石头砌成的,老三就从院墙那道墙上挖掉了一块石头,用手一推 就把石头轻轻地拿掉了。我们在经过他家的时候照例喊他一声:“老三,上学走了!”
同时绕道他家的东墙外,就是厨房的后墙外,这个时候老三会从里面送出来一个大大的馒头,合作者照例是小明,他轻巧地拿过馒头,迅速地装进书包。我们屏气凝神,看着那快石头被安稳地放在原处。看着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气定神闲地说:“走吧”
我们走到大路上,老三也出来了。因为有上一次的前车之鉴,几个人一句话也不说,怀着一个共同的秘密,顶着一个共同的信仰,吭哧吭哧地向前走。
直到出了村子,才好像松了一口气。但是还是没有人说话,小明把馒头拿出来,老三接过来,一身不坑,先给小明一口,然后自己就吃起来。
再等一会,终于有人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大家也都笑起来。于是小路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老三的这次偷馍行动也没有一劳永逸,没过多久就被他妈妈发现了。发现的原因很简单,他妈妈蒸多少馒头都是有数的,她要计划着够6个孩子吃几顿。可是因为老三一天多吃两个馒头,打破了她妈妈的预设,很容易就被她妈妈识破了。
我们知道后笑了很久……老三说饿死我了,你们还笑……
经过了这两个极具智慧的偷馍事件之后,老三的妈妈也增长了智慧,她把老三家的馒头装在一个竹子编的筐里面,高高挂起。那挂的不是一般的高,老三的爹在房屋的梁上挂了一个铁钩,蒸好馒头,她妈妈就踩着凳子把馒头挂在钩子上。
老三那时候大概就是10岁左右,他够不着,弄得他整天像是吃腥的猫一样站在屋梁下打转,仰着头眼巴巴看着筐子里的馒头流口水。终于,在打转了一周后,老三又想出来一个方法,他也弄了一个铁钩,在家里没人的时候,站在凳子上,用尽全力的扎馒头,感觉扎到了,就把手腕翻起来,把钩子朝上,然后把馒头从筐子里钓下来。
第一次弄出来的时候,老三出了一身汗。手一颤,馒头也掉在地上,粘了很多灰。不过老三不在乎这个,据他说他也舍不得把灰揭掉,拍一拍就直接吃了。饿呀!只要能填饱肚子,谁还会在乎灰不灰呢!
我们知道了,都对老三的偷馍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想一想,能够把偷馍这件事做的这么精,老三不是一般人。
这个事件后来肯定还会被发现,只不过对老三来说,在极度饥饿的年代,总算是给了自己五脏庙最好的祭奠。后来生活就慢慢的好起来,馒头不是问题了。
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智慧的增长,是依靠家校共育的。老三因为特别爱动脑筋,我们那一代人中他现在混的最好,据说年入千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