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今古文注疏》很粗鲁地读完了,接下去读《国语集解》。继续追更先秦的中国历史。
1
《尚书》不好读,首次读,只是观其大略,混个脸熟——逛博物馆、国内各地的文化古迹,《尚书》的字句绕不开,见到了但不认识,读原典以后就不怕了。我还记得《尚书·周书》读过几篇后,后来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见到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看注释,意思算是看懂了——与《尚书·周书》的字句使用习惯一致。
村中的石碑上,村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宋之前颍川陈氏,可以继续追溯到唐代被贬居到漳州的太傅陈蕃,一直往上是舜——《尚书·尧典》尧舜故事开始的地方。第一次读族谱,看到这些记载,被震撼,种下了追根溯源的意识。
后来行走在中原大地上,穿过河西走廊到新疆,路上的每一座博物馆、每一处古迹都在唤醒过去些年在媒介上读到的中国历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的时候,书上记载的中国符号被激活;在读书的时候,旅行的回忆引以为证。在这个过程,我真正看到了中国人的历史。
2
《国语》所记载的内容主要是春秋时期,可以与《左传》合起来看。前言中说《国语》不是一部历史,目的不是纪录,它的本质是语。语的本义是议论,我们熟悉的比如《论语》、《世说新语》。这么说来,《国语》是议论过程的辑录,与《尚书》有些类似,通过记录先贤的议论,启迪后人。
《国语》的作者不是左丘明,文王也不是在囚禁期间推演《周易》。根据内容推测是成书于战国期间。
3
《国语》的注家很多,传世至今的不多。
东汉的郑众:东汉宦官。汉章帝时,以小黄门迁中常侍。
东汉的贾逵: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父亲。
魏晋时期有王肃、唐固、虞翻、韦昭、孔晁。留下来的是韦昭的《国语解》。
北宋宋庠(xiang)结合韦昭的注解整理了《国语补音》三卷,得以传世,宋仁宗明道年间的刊本在清代得到重印。宋庠本和明道本,成为《国语》通行的版本。到了本书编撰者徐元浩,集大成。清代训诂学高峰,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徐元浩撰《国语集解》。
4
徐元浩先生离我们并不远,先生字鹤仙,江西吉水人,1877年生,曾经赴日本留学,入东京中央大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供职于中华书局字典部,还担任过江西省司法司司长、江西省省长、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1956年去世。
有学识还能经世致用,他的注解值得一读。
注家多,难免有相左的地方,看自己怎么领悟吧——追求知行合一罢了。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