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2-06-04 06:55 被阅读0次

    在我们古时有很多名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最为我们熟知就是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一首《满江红》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气势磅礴,震铄古今,无人能超越。

    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在西夏犯境时,就曾奉命统军御敌。

    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多么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他20多岁的时候便参加抗金起义,斩杀叛徒义端和尚,活捉张安国,少年英雄不外如是。

    明朝也有一位能人,世人只道他是抗倭名将,却不知他文采飞扬,一首诗尽显铁血丹心。

    他就是戚继光(1527~1588),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将领,安徽定远人。

    戚继光出身将门世家,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刻苦好学,15岁时就立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宏伟志愿。

    戚继光在山东备倭时,整饬部伍,督修海防设施,巡察海上各个营卫,足迹踏遍山东沿海各地,所辖海疆肃靖,倭寇不敢来犯。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亲自选兵练兵,并创建了专门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创新研发了狼筅、镗钯、长枪、藤牌等武器,组建了一只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肃清祸害数百年的倭患。

    戚继光在蓟镇戍边时,整顿营伍,修建长城、发明空心敌台、创建车步骑营,两千里防线固若金汤,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使蒙古多部族不敢来犯,让北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民族英雄戚继光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战神,更是一位下笔如有神的儒将。更多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戎马生涯。

    一晃1528年出生的戚继光,来到的1582年,真是岁月催人老啊!

    这一年,张居正病逝,大明朝的言官又开始搞事情,先是给事中张鼎思上书,把戚继光调回广东。

    之后给事中张希皋再负责弹劾戚继光,戚继光被罢免。

    实际上,这个官职不应该叫“给事中”,叫“多事中”就比较适合了。

    不久后,被罢免的戚继光病逝于故里,他去世以后,明朝迅速衰落,皇帝朱翊钧不理朝政,萨尔浒之战明军伤亡惨重。

    也许那个时候,应该会有很多人想念戚继光吧!

    其实戚继光早已经看透了这一切,那时候的明朝,幸亏还有张居正、胡宗宪这帮人撑着,尽管如此,朝廷内也是纷争不断。

    而戚继光,只是在尽力去做好他认为该做的事,也是在兑现自己曾经的誓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望阙台》,是戚继光任福建总督时,其抗倭战友汪道昆被弹劾时所写,诗意中带了几分凄凉。

    尽管这个时候,他还有热血丹心,倭寇未被除尽,他的使命并没有完成。但是面对如此混乱的朝廷,他内心也有些伤感:

    在大海的滚滚寒波中,我已经与倭寇斡旋了十年,那是一个很久远的岁月。

    如今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师,心中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了瑟瑟的秋叶。

    选择做一个英雄的同时,就注定了要承受这种孤独,如同我们常说的:古来圣贤皆寂寞。

    而这首《望阙台》曾经在CCTV《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第3期的舞台上,被誉为歌唱界“低音王子”的王晰倾情演唱。

    王晰将这首歌演绎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热血沸腾。这也许是对我们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最崇高的敬意吧!

    《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明•戚继光

    赏析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十年: 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海色寒: 大海的寒波里。

    孤臣: 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銮: 皇帝的住处。

    前两句,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后两句的意思是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丹: 红色。

    后两句,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

    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

    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vh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