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杜审言《渡湘江》

作者: 芸窗月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20:39 被阅读536次
    读唐诗:杜审言《渡湘江》

    今天读杜审言的七绝《渡湘江》,先看原诗: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前面提到过杜审言这个人,说实话,他真是不怎么招人待见的。首先他傲气,这倒没什么,有才的人大多有这个特点。主要是他嘴上不饶人,这可有些不好了,别人动不动就被他一顿好损,人家能高兴吗?

    他损人家苏味道,说苏味道看了他的判词肯定会羞愧至死。人家不跟他计较,人家也没羞愧死,最后人家还很有名气,而这件事反倒显出了人家苏味道的风度。

    他说论文章,屈原宋玉都应甘拜下风。他还说在写字方面,王羲之都要向他请教。哈哈哈,杜审言,你说吧,他们也没办法跟你争论,可能也不懈跟你辩解。而事实上屈原宋玉和王羲之的名气和地位,在今人历朝历代乃至今人的心中,都是你无法可比的。你说你逞口舌之能有什么用呢?

    不仅没用,实际上到后来,杜审言的两次被贬,据说都与他容易得罪人有关。

    再意气风发的人,一再被打击,也会变得萎靡不振,心情郁闷。没办法,有才华的他只有借诗歌抒发心中的悲愁与痛苦。前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今天要读的这首也反映了诗人同样的心境,只不过另有特色。

    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越南境内),这首《渡湘江》就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诗,诗人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天。鸟语花香,美景迷人,诗人却触景伤怀。看到滔滔的湘江水流向与他相反的方向,他不禁联系到自己的处境,不免悲从心起,家国之思一触即发,读来让人感慨。

    “迟日园林悲昔游”,首句即忍不住悲情流露。春日迟迟,园林美景面前,他却无法产生赏心悦目之感,反而勾起对往日游园情景的回忆。这回忆是美好的,却更反衬出今日此情此景下诗人的悲凉心情。这种移情入景的写法,移今日之悲情入昔日游园之欢乐之境,给全诗定下了悲伤凄楚的基调。

    “今春花鸟作边愁”,第一句概写园林的氛围景致以及总体的心情,第二句具体化,由“悲”入愁,很自然的引导读者的目光聚焦在花和鸟身上。上句“悲昔游”,这句谈“边愁”。花鸟本无意,而在落难人的眼里,花也黯然失色,鸟也鸣声低沉,它们似乎也在为诗人此行愁闷绵绵。这一句可谓移情(愁)入境(花鸟),在写法上,运用对比用“花鸟”和“边愁”作比,从反面衬托了边愁。后来的杜甫,在他的《春望》一诗里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估计就是化用了他爷爷杜审言这句“今春花鸟作边愁”,用对比手法,以花鸟来写“感时”、“恨别”的心情。

    又一次感觉,杜审言这人虽然不咋地,但他的诗却挺浑厚的。而杜甫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造诣,应该也与他家学渊源有关系吧!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全诗的中心句,起到了连接上下句的过渡作用。前两句的“悲昔游”、“作边愁”都是因为此句的“人南窜”而起,“独怜”二字细致入微地描摹出诗人自艾自怜、孤独幽怨的心境。园林美景依旧,花香鸟语仍在,所不同的是今日的人,却不同于昔日,那时是来游园的,而今却处在被贬的路上,真乃物是人是,而心境全非。可怜的自己将孤身一人奔向那偏远之地,心中的酸楚无处诉说。

    末句“不似湘江水北流”属于点题句,诗人本来就够难受了,如今又看着这北流的湘江水,想起自己即将和江水背向而行,又一种深深的悲哀涌上心头。再一次于对比中加重了那层悲楚。

    这首诗通篇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今与昔、哀与乐、花鸟与边愁、京国人与湘江水、南窜与北流,处处对比,处处流露出诗人伤感的心情。又巧妙运用触景伤怀,移情入景,移情于物的写法,让感情的倾诉更加柔肠百转,令人感叹唏嘘。

    读罢全诗,我的眼前不由出现这样一副画面:

    一个落魄诗人,独自一人渡江而下,满目春景迷人,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全无意趣。想起昔日欢娱的场景,真好像南柯一梦。望着滚滚而去的江水,诗人不由清泪涟涟,感慨人生无常,空留一声长叹!


    无戒训练营  15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唐诗:杜审言《渡湘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ig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