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115/2b5e89c3963be78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115/1b5ab9384566e38f.png)
那天收到字帖《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其实我是想买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不过《雁塔圣教序》和《集字圣教序》可谓碑刻双峰。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115/7b9bf42d425ea499.jpg)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碑文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李世民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二是李世民作的《敕答谢启》,三是李治作的《述三藏圣记》,四是李治作的《答沙门玄奘谢圣教序书》,五是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有唐太宗,唐高宗两位皇帝写的文,有唐三藏翻译的心经,共1904字,要从王羲之的作品里找齐,集成一部《圣教序》,有专人负责找字,有专人校对,有专人书写,要刻在碑上,选石,造型,勒石,镌刻,哇呀,是如此庞大而繁杂一项工程呀!从起意谋划到具体实施,到竣工,历时25年。参与的人员真是千古流芳。从皇帝到大臣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于志宁,许敬宗,李义府,朱静藏,诸葛神力个个都在《资治通鉴》里有浓重的一笔。
从《集字圣教序》字帖介绍碑刻的来历中,我看到有诸葛神力勒石,对勒石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好奇诸葛神力勒石和朱静藏的镌刻。细细查找了一些资料,大体明白了勒石与镌刻是不同的两道工序,感觉勒石更为神奇,怪不得是由诸葛神力完成呢,这名字就神力无比。知道有勒石燕然的典故,也可以叫燕然勒功,出自《后汉书》,是指东汉的窦宪将军率领军队大破北匈奴之后,追击到了燕然山,在山上刻下了《封燕然山铭》这一典故。勒石不仅是一种科技手段,还象征着建立不朽功业或者成就功勋。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115/276f286aa28d7610.jpg)
勒石是碑刻的一道重要工序,细致而繁琐。勒石也就是摹勒吧。
书丹与摹勒是古代两种不同的上石方法, 一般碑刻是直接书丹,刻帖则是摹勒上石或上木。
“书丹”也称“用丹”, 就是用毛笔蘸朱砂直接在碑石或其他器物上书写 。书丹的工序一般是:首先将碑制好磨光后, 涂上一层墨色,然后按碑的文字多少,计算好行数,打成格, 书者用红色朱砂直接在格中填写文字, 写完即可奏刀刻之。之所以用朱砂书写,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朱砂写在光滑的石面上,不流不走,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够准确地
再现书写的痕迹。 而用墨汁书写的效果就要差一些, 墨汁不仅容易流淌,而且还会向笔画的中间聚拢收缩, 难以保持笔触原形, 最后呈现的笔画总是比实际写的细瘦。二是书丹的 目的一般是为了镌刻, 用朱笔书写主要是因为红色鲜艳醒目,容易与石面颜色区分开, 镌刻起来更为方便。
书丹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还不太清楚, 不过产生得很早是可以肯定的。
据考证,甲骨文就是先书后刻, 而且从出土情况看, 确有朱书或墨书未刻的情况,这说明最晚在殷商时期, 书丹技术就已经很常见了。秦、汉以后, 石刻文字空前发展,书丹自然就用在了碑石上。 相传为李斯书写的秦始皇诸刻
石,虽无李斯书丹上石的记载, 但可以想象,如此巨大的石头, 要做到文字布局严谨,整齐划一,是不太容易的, 不可能直接凿刻,必是预先在石头上书丹的。《后汉书·蔡邕传》 中则有蔡邕书丹的明确记载:
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 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从文献记载及出土实物看,唐代以前, 石刻文字一般都是直接书丹。清代河南洛阳出土的曹魏时期的《王基断碑》, 刚出土时碑的上下各有一些文字碑帖学基础
朱书未刻,清晰可读,可惜当时未加保护, 朱字不久便磨灭了。后有人见到拓本只有半截文字,便以为原石半截断失, 文所以称之为“断碑”。其实原石完好,只是其中部分文字丹书未刻。除此之外,还有
很多书丹的实物遗存。 20世纪30年代,在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地 靳区发现了一百多方墓志,其中大部分都是朱文书写,尚未镌刻,《王阁桂墓志》就是其中的一方,上面的朱色字迹清晰可见。
摹勒上石的另一种方法是“勾勒”,也称“摹勒”、 “模勒”或“勒”,就是描摹复制的意思, 但这种描摹复制不同于一般的真迹复制。 常见的在纸张或绢帛上的描摹复制我们称之为“撮”,而不称为 “勒”,只有将墨迹描摹复制到
金属或石、木等器物表面时才称为“勒”。这一技术大约产生在隋唐时期,可能是随着刻帖的产生而推广的, 刻帖都是采用摹勒之法上石的。
勾勒上石的过程大体是: 先将透明纸蒙在墨迹之上, 按透映过来的字迹,用细笔勾勒字的外轮廓(也称为 “双钩”),(第一次接触到双钩,是大公公送给我的作品,邓石如的长联。)然后把朱砂或银殊用水调和,在纸背再次将字的轮廓勾勒一遍。 将备刻的石面或木板染黑并涂一层薄蜡, 将透明纸上钩有朱色字迹的一面贴在石上,再在上面叠放数层纸,
碑帖及拓本的制作过程压毡后用木槌或石块均匀砑磨使银朱粘在石面的薄蜡上,从而使碑面显示出清晰的字画。所以,勒石有时也称“朱背”或“朱”。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115/b68f3dbc0df01324.jpg)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将王羲之书迹 一一摹榻在纸上,然后勾勒上石,从事摹勒的专业人士,水平相当高超,所以碑的末尾题曰:“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