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踏上征途

作者: 卉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18:49 被阅读23次

    至正十一年(1351),上天给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下来。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妥欢帖睦尔正式批治黄河,征民工25万,军队2万修治黄河,各级官员借机克扣拨款,勒索民众,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老把戏出场了。当民工挖到山东时,挖出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背部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发现,这正是他们在工地上传唱了几年的歌词。一切都是天意,人心思动。

    公元1351年五月初,在朱重八讨过饭的地方(颍州,今安徽阜阳)韩山童、刘福通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第一个举起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元末农民战争拉开序幕。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在元代,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最高等级的蒙古人杀掉最低等级的南人(原南宋境内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只要赔偿一头驴子就好了。如果恰巧是闲散民工,连驴都省了。当连像狗一样生存下去都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反抗是唯一的出路。反抗是为了生存。

    韩山童、刘福通的起义犹如燎原之火,在短短一年内,强大的元帝国就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义军,但此时的朱重八依然在寺庙里撞钟。

    朱重八虽然对元朝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一旦选择了造反,就再没有回头路。心中的畏惧让他犹豫。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却仍然能战胜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只有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变成一个战胜自己、不畏惧死亡的英雄。

    熊熊战火很快打乱了朱重八规律枯燥的生活。由于元朝官吏无法打败义军,但又不得不向上级交差,于是他们就抓老百姓去交差,把老百姓当义军杀掉。这时候,一封信彻底改变了朱重八的命运。

    这封信是朱元璋幼时的好友汤和写来的,他已经是起义军的千户了,希望朱重八也加入义军,共图富贵。但此时的朱重八还没做好参加起义的准备,悄悄把信烧了。不想他看义军信的事被人看见了,准备要告发他。朱重八得到消息后,连忙找周德兴问主意。周德兴给他算了一卦,卦曰“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防”,意思是逃跑、待在这里都不吉利,去造反还可能没事。

    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忍无可忍。那就反了吧,反他娘的!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许不是那么厚道,他们也许有着各种打算,但他们确实别无选择。逼上梁山,是他们唯一的宿命。

    延伸阅读

    白莲菜人:白莲教大概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最有号召力,也最有杀伤力的民间教派。东晋时,佛教净土宗祖慧远建莲池讲坛,曰白莲社。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茅子元据此创净土分支白莲宗,主张素食,故其教徒被称为“白莲菜人”。历来都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力量,从元到清,一直不断。

    汤和:汤和与朱元璋两人自幼结识。《明史》记载,汤和年幼时就颇为与众不同,有抱负,会骑射,在一帮小孩中也很有号召力。成年后,更是英姿倜傥,有勇有谋。汤和年长朱元璋三岁,在造反的道路上也先行了一步,1352年二月,二十七岁的汤和率领十几名壮士,投奔了起事的郭子兴起义军。因作战有功,被授为千户。

    “皇帝的简历”:历来史书,向有神话帝王之举措。不过,朱元璋“淮右布衣”的出身让著书人十分为难,上溯四代,想编出点有深度的东西都难。不得已,在朱元璋爷爷朱初一的身上附会了一则“折柳试龙气”的故事,从侧面来证明朱家的天命所归。

    第四章  就从这里起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  踏上征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gq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