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北京的天就蓝了很多,看着蓝天,身体里的细胞便开始蠢蠢欲动,闷了一冬,该出门走走了。
选择骑车是因为刚好有车,又刚好跑步跑不了多久。
换好衣服,检查一下车子。带着耳机、手机、钥匙、纸巾便可以出门了。一看这简单的装备就不像会骑很远的。出门前规划也就10公里,奈何骑到半路就想去看看天安门。查过地图单程20公里,觉得还好,自己便上路了。完全没算回来还20公里,中间几乎没有停歇。
懵懵懂懂下骑了人生中第一个40公里,可能是冬天也一直保持有简单的运动,40公里过后,大腿虽然有些酸胀,但还是没有影响第二天的生活。
白天骑长安街的感觉还是很爽的,除了自行车道两边都是人、车。宽敞的自行车道基本就我一人,旁边都是在旅游的人,和路过的车。以至于后来发朋友圈晒成果的时候,朋友说在北京就是好,出个门就是旅游了。
第一次的天安门广场东侧可能是有了第一次,便筹划着第二次。心里默默定下每周一次长距离的骑行,反正不会低于40公里,一定是越来越远,小车带我转北京啊。
第二次的行程刚好赶上了元宵节。同住的宝宝回家了,就剩我一人。看起来似乎应该在听到鞭炮声后感觉异常孤单的我,竟没有一丝这种感觉,反而享受了独自一人的白天、夜晚。
所以元宵节骑了46公里,会告诉自己要出门,也是骑车出去了,却因为是一人,开始的10公里脑子里想的可能全是全程的距离,骑的有些艰难。第一次骑行时耳机里只放了导航的声音,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第二次却需要了音乐让自己燃起来。这算是一次烂开始,好结束吧。
取道西直门然后绕去玉渊潭,沿途还是有意外的收获,于平日地铁、公交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景致。难绕的桥,知道好久的点,一路似乎都是还没见到的意外之喜。后面的路也就轻松了起来。
回家还兴奋的给自己做了晚饭,到家就出门买菜、买水果,买元宵。骑行过后胃口也会好吧。一个人也做了一桌子的菜,一个人也要吃的饱饱的,饭后一个人坐在客厅,打开电视,吃着水果,听着鞭炮声,写着自己一天的感受。充实的自己,根本没觉得自己一个人过节很孤单。
玉渊潭的小河天气越来越暖,便有了夜骑的想法,看看晚上的长安街,也让自己在夜色中静下来享受自己。完全的放空,只为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
第一次夜骑,从无灯到灯火通明的体验,感受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感觉,明明前一秒还是康庄大路,下一个拐弯,羊肠小路便现在眼前。
刚刚拐进宣武门外大街的时候,就感受到了灯光的力量,路变宽了,等变亮了,电网的大楼更是夜色中的一景,照亮街边。美不美感的,我们胜在了亮!
同样的地点,白天和夜晚就是不同的感受。
白天和黑夜景色依旧,人心不同?反正都是欣喜的,便好。
从天安门沿着长安街一路向西,感觉北京很大,很有大都市的感觉。灯是亮的,路是宽的,人是多的。
但是拐个弯,灯是黑的,路是窄的,几乎无人。巨大的反差,发生于一个转角。
或许是因为北京真的很大吧,大到总会包容所有的东西。
骑行的还不多,小车带我转北京也还在路上。慢慢的扩大距离,不骑行的时候注意锻炼身体,或许自律的小习惯也是这么一点一点养成的,比如,早起已经践行60多天,从开始的强迫自己,晚上睡不着,3点睡也要6:30起,到现在几乎11点前都会睡,6:30起,已经习惯。比如,在早起养成以后慢慢加入的其他小习惯,读书、时间管理、骑行,一点多一点的自律,生活也更充实。有人会觉得这样好累,其实喜欢,也就不累了。
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人适合跑步,有些人适合拳击,看你是耐力型还是爆发型,喜欢什么运动,就可以开始咯。
骑行还在继续,每周都要进行,昨日的夜骑突破50公里,后面还会继续累积。
骑行只是一种方式,但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喜欢,天越来越暖,可以约一波夜骑。
来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