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悦己星球读书会
悦己读书会08-《自由的人生更自律》

悦己读书会08-《自由的人生更自律》

作者: 元气满满的zm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23:32 被阅读48次

    今天领读的书籍是《爱与自由》,这本书是一本育儿书,但它不仅是一本书,娟娟在生下萌萌后看的,进而思索为“我为什么成为今天的我”“我为什么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这些其实都来源于童年经历的投射。这本书从童年开始解析,告诉我们在生命之初保存自己的生命胚胎,自己的意志和精神空间。

    悦己读书会08-《自由的人生更自律》

    6岁以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人格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在成年后是否内耗,是否有自然内在驱动力,还是需要外届约束和控制才能完成目标,都取决于这6年的时光。这本书用一个理性系统将零碎的感悟串起来,不仅适合养育孩子的家长,也适合没有孩子的来思索自己的童年时期经历了什么,其内在规律是什么。这本书是与关系有关的,在童年期间如何构建自己内心精神世界,从而在长大后构建与外界世界的关系。

    一、故事背景

    这本书作者是孙瑞雪,著名幼教专家,他的书的理论爱与自由来源于意大利著名幼教专家蒙特梭利的观点。儿童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我们只需要去注视引导,而不要干涉控制。儿童的平等独立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并不是大人的施舍,他是一个独立精神体。

    二、关键词

    关键词一:精神胚胎:儿童有自己天然的精神胚胎。

    悦己读书会08-《自由的人生更自律》

    书中提到“儿童的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他有一种特殊能力去帮助他认识世界,这就是敏感期。儿童整个生命状态,由一个接一个敏感期构成。”“儿童是自我教育,生命内在运作极其智慧和神秘,没有人教得了儿童。”

    孩子真的需要我们教吗?

    大人的观点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吃饭,走路,文明礼仪都是需教的。

    但是答案是否定的,孩子是由自己来创造他的精神世界的。生命之初的成长,饿了就哭,1岁会走路等等都是生命自然的成长,孩子内心有闪闪发光的精神胚胎。

    孩子的智力来源于他的敏感期。

    刚生下来到1岁多的小孩,用“口腔”来感知世界。有些小孩到6岁时还会吃手,就是因为他在1岁多的敏感期需求被限制了,没有顺利过渡敏感期。

    到2岁时,用“手”来感知世界。用打人动作体验手臂力量,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可以告诉孩子打妈妈,妈妈会觉得很疼。可以用玩具来引导孩子发展手臂的力量。

    在孩子发展阶段,我们不要轻易打扰孩子,而是要陪伴帮助他,用更好的方式帮他度过生命的敏感期。

    同理在成人世界,我们在别人没有求助时,不要想要主动改变以及帮助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除非他自己有意愿,否则任何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

    在6岁以前不需要对孩子灌溉知识,而是让他建立一种感觉,建立内在联系。如让他摸到海边的细沙,告诉他这是“沙”。

    同理对成人,如果想要自律,先让自己更接受自己达到的感觉。

    如在热情测试里让自己想象的特别具体,不能说“我想去环游世界”,这样没有太大感觉,而要想象具体场景,如“我想坐着头等舱看着窗外晚霞满天”。

    不要强加道理,而要带着孩子用心感受,将内在精神胚胎与感觉结合起来,让孩子去行动。

    关键词2:自我挣扎与自我完善

    悦己读书会08-《自由的人生更自律》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自己在3-6岁间所进行的一系列长期而缓慢的活动构建了自己的品格。

    他将人分为了蓝色区域,白色区域,红色区域的人。

    蓝色区域人没有内耗,任何东西不会约束他,他一生的意义都是在完善自己,能追寻自己想要的,不受外界评价约束。

    白色区域人不断与自我在挣扎、内耗,两个自我不断打架,像现在的“学习焦虑者”,不断报课。对工作很迷茫,在追求梦想和稳定工作中摇摆不定。在关系处理中,会自我否定,因为别人轻描淡写的话内心受伤一万点。将自己的生命消耗在琐碎事物中,很少能做让自己有使命感的事情。

    红色区域人是正常范围之内的人,如违法者。

    大多数人是白色区域人,我们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读书,不断向内寻求,升华精神世界,我们可能会达到蓝色区域状态。

    但如果在0-6岁孩子有足够的爱与自由,常常我们努力很久的结果是别人的起点。娟娟接触过一个孩子专注力特别强,父母对孩子没有控制欲,孩子高考时保送清华大学。6岁时自我完善成长已经超越很多大人。

    一个正常的孩子是不会讨好大人的,一个在自由空间成长的孩子是不会过度依赖自己的一个关系。

    关键词3:爱是给予不打扰的自由

    悦己读书会08-《自由的人生更自律》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会爱孩子,爱爱人,但其实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大人在批评孩子后加一句“孩子,我是为你好,妈妈爱你才批评你”,但站在成人角度,一个经常批评否定自己的人是爱自己的吗?

    我们以为的爱和真正的爱是有差别的。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恐惧,自己的焦虑,自己的习性来爱别人?我们可能是把这一切投射到孩子身上。

    爱是给孩子满足与自由。

    什么是满足?孩子喜欢吃“糖”,我们只是一味控制不能吃,但需求欲望是压抑在心底的,可能因为陌生人给了孩子“糖”就跟别人走了,或者是为了糖来讨好别的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其实你给了孩子空间后,在逛超市时第一次可能会把购物车塞满,在第二次反而会挑选他需要的东西。

    爱的前提在充分满足,在满足的基础上再来告诉孩子如何舍弃,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

    精神上要富养女儿,如果在关系中,很严厉对待孩子,在关系上限制,她可能长大会因为男孩对她说好听的话,做了几件感动的小事,她可能就会跟男孩走。因为她内心是匮乏的,她就不会选择,而真正给了孩子空间,能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

    如果在关系中感受到控制,对方想要控制改变你,让你变成他希望的样子,一定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就是一种满足,给予对方不打扰的自由。

    如果在孩子成长中,一定不能很粗暴的干涉和控制,会破坏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荒芜。一旦离开外在控制就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很多大学生处于这种状态,陷入放任和不适应当中。一段成熟美好的关系其实是双方给予对方满足和自由。

    我们中国人喜欢把爱上升为道德,不管对于孩子还是亲人,爱人,爱是一种能力,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只能说明你的爱是想象出来的爱,并不是别人希望得到的。如果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运行的轨迹,不理解孩子自带的精神胚胎,我们根本谈不上如何爱孩子。其实,我们很多大人并不懂如何爱孩子,让孩子僵化着成长一个心和世界并没有链接的橡皮人,可能一辈子活在种种别人或者社会教给他的道理,而并没有与世界产生链接。

    作业:

    你的人生是用来完善自我还是不断内耗中自我挣扎?请听完课程和复盘。

    今天的这堂课听的好扎心啊,怎么感觉听到哪哪都是我的感觉?捂脸。

    我真的是处在极度内耗中的蓝色人群。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我报了好多课,还有很多到现在还没听的课,感觉到自己的状态就是焦虑。感觉内耗比别人多,时间消耗了反而觉得自己没有太多长进。常常会迷茫,不知道做什么。我一直是很乖的女生,然后从小就一直会主动的喊各种叔叔阿姨,被各种赞誉。大学时过得迷茫,不知干什么,时间都是看综艺节目里面消耗掉了。

    今年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听了一个时间管理的一节免费课,其中提到一个观点,要一个月给自己定一个主题,围绕那个主题开展自己的学习。这样定了以后感觉自己更聚焦了。

    第二个是听到了很多身心灵的东西,进行了相关学习,首先我还是想说,我最大的一个感悟时,我发现我的世界是由我自己创造的,以前老是觉得生活是被动的接受,真正理解自我创造后,很明白我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决定了我的未来。另一个是自己以前总不会为自己争取一些东西,老是在等待,现在也改变了一些意识,追逐我想要的东西。

    以后的行动中我可以改进的地方:

    1.热情测试的结果我要每天想一遍,做的选择都要从热情出发

    2.不断学习,记得以前的一个场景我是希望自己每天在书桌前读书写字的,以后要好好践行,今年因为工作 以及考试的事情荒废了很久。并做到要有输出,一定要在微博上进行相关打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己读书会08-《自由的人生更自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ps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