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如果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有错误的想法,或者犯了一些过错,我们碍于情面,不忍心指出来,那么以后他必将犯下更大的错误,我们也会因此招致祸患,悔不当初,到时候就更说不出口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实乃千古不易之理。当我们意识到亲戚朋友不好的苗头与征兆、出现小的过失的时候,或者碍于情面,或者怕得罪人,或者不愿多事,没有及时指出来,就是不忍言。
一般的人,都会讨厌那些能够先人一步指出别人缺点错误的人。心理活动就是就你能,我又没犯多大的错误,用得着小题大做吗?甚至有一些人会把预先打预防针的人当成多事的人。
有鉴于此,一些聪明的人,老于世故,往往采取看破不说破的办法,并不会及时指出别人的小错苗头,以免讨人嫌,赚取好的人缘。反而是那些出于好心,爱指出别人错误苗头的人,会招致别人的不满。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好心人难做,难就难在别人并不会感谢你的好意,反而觉得你是鸡蛋里挑骨头。大多数人,只有在撞了南墙之后,才会幡然醒悟。
古代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出了启发教育的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只有当别人对自身的不足有所认识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加以指点,才能让人警醒,才能让人心生感激。
说了那么多规劝别人的时机,其实是为了破除不忍言的危害,其实是要把握好劝谏的技巧,收到好的效果。
当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冒出了错误的想法,犯了一些小的过错的时候,态度一定要鲜明,一定要指出来,以免出现碗大的洞引来斗大的风。
不要乱说话,不等于不说话。该说的时候,一定不要忍着不说,到了事情不可收拾的时候,又后悔当初没有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