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善读「论语」
善读「论语」12.19:君子欲善而民善,为政以德焉用杀

善读「论语」12.19:君子欲善而民善,为政以德焉用杀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9-11-25 08:12 被阅读0次

    「颜渊篇第十二」19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为政之道,说:“若杀掉作乱之人来维持统治秩序,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哪里要用杀戮?您若向善则民亦向善。为政者的德性就像风,民众的德性就像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

    【注释】

    “季康子”,鲁国正卿,事鲁哀公。三桓之首,专权厚敛。前文已有介绍。

    “无道”,本意应指不仁。此处意指作乱之人。

    “就”,走近、靠近、趋向。

    “有道”,本意应指仁道。此处意指稳定的统治秩序。

    “欲”,爱也。类似用法如《论衡·案书》中的“人情欲厚恶薄”。

    “君子”,此处指有位者,亦即为政者。

    “德”,此处指德性。

    “小人”,此处指无位者,亦即民众。

    “草上之风”,即草上有风。

    “偃”,倒、卧。

    【评析】

    季康子本非有道之人。他专权厚敛,以致民不聊生、盗贼成患。故其言下之“无道”,并非意指不仁,而是指有碍其统治的“作乱”之人。因此他便向孔子请教,是否可以杀掉那些“作乱”之人、“异见”之士,以维护统治秩序、维持社会稳定。季康子的“杀无道,以就有道”的设想,与两千多年后风靡一时的“阶级斗争”理论,何其相似乃尔?

    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故曰:“子为政,焉用杀?”所谓“上行下效”。民众总是将为政者视为表率,故为政者向善则民亦向善,为政者贪求则民亦贪求。为政者的德性就像风,民众的德性就像草,风吹草上,草随风倒。草若倒错了方向,那必然是风向的问题,而不是草的问题。

    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礼主政治,乐主文教。礼与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礼崩则乐必坏,乐坏则礼必崩。礼崩,则邦国无道;乐坏,则世风日下。“礼崩乐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为政者不能“为政以德”,不能以礼治国,也就是为政者不能“帅以正”(参见《善读「论语」12.17-18》)。因此,“礼崩乐坏”的责任完全在于为政者,而不在于民众。此义若昌,则无不治之天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12.19:君子欲善而民善,为政以德焉用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qd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