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洞(新版)
“走,我们从那洞钻过去!”一天,我和友送小孩上幼儿园,急着赶路上班。友说时间太紧,建议抄近道。那洞,是一扇“门”,开在小区栅栏的中间。并列竖排的空心铁管,中间的一根不见了。横梁的顶部还留有断裂时的残迹。此时也正有人从这儿“走”进。我说,我们还是从小区的正门走吧。友见我执拗,也就同意了。其实,小区的正门,离这不过百米。走在上班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扇门……
此处原本没有门,有了行方便之心,三拳两脚,有人亲自“创造”了这扇门。此处本没有路,进进出出的人多了,也便成为了路。起初,“垂范”者虽被旁人视为另类,竟也胆大妄为,依旧我行我素。后有效仿者“跟随”。其行也善,倒也小心翼翼,心怀忐忑。所有人似乎仍在以“正常”的思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然而,事情,却悄悄由量变衍生为质变。从众使然。追随者,趋之若鹜,或男或女,或老或幼,弓身弯腰,坦然自若,出出入入。我想,那先行者,因为有了追随者的响应,定不再孤独,想必心虚变为了心安,反倒为自己的聪明伶俐有了几分得意;我想,那后随者,因为身前有了榜样,身后有了继任者,想必开始理直气壮。现实在教会人们如何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于是,人人愿做过此“门”智者,而不是走小区正门迂腐死板的傻子。
中国人就是这样,充满“智慧”。有人在德国利用电话亭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彼邻的两个电话亭中一个亭的玻璃上贴上“女士专用”字样。尽管这一话亭中一度无一位女士在使用电话,德国的绅士们仍“死板”地守在旁边的电话亭排起了长队。而只有中国的男士会“很聪明”的走进这空空的话亭。我也是这“聪明”的群体中的一员。2012年夏,我有幸来到心慕已久的香港。和几个朋友相约,我们一起走在香港街头,想领略一下属于香港不同于大陆的风土人情。当时,我和一群当地人经过一个路口。绿灯,但恰好路中没有任何车驶过。我毫不犹豫向街面走去。可我刚走了几步,发现路中间就只我一个人。回头看时,我才发现其他人都正站在路边等待变灯。
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我想起著名的“剧场效应”。一场剧正在上演。剧场里有人因为想把舞台看的更清楚,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结果他挡住了身旁安静坐在座位上观看的其他观众。这些观众无可奈何,站了起来。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站了起来,更多的观众被挡住了视线。有人站在了座位上,更多人站在了座位上。剧场,大乱。谁是这场混乱的始作俑者?你我不一定会成为老虎的口中食,我们却犯过或正犯着同样的错,昨天或今天。
洞,我们本钻不起。痛,我们实伤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