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人说每天写500字每天写1000字
朱安:我看不见你,我只能远远看见你心上的蓝天

朱安:我看不见你,我只能远远看见你心上的蓝天

作者: 四月默 | 来源:发表于2019-02-08 10:16 被阅读11次

    文/四月默

    张爱玲在遇见胡兰成时卑微地说“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惜张爱玲的满腔深情并没有换来皆大欢喜的结局,她也并没有从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

    爱情总是这样,爱的最深的那个人也是受伤最深的。朱安也是如此,如飞蛾扑火般的爱并没有让她得到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反而让她孤独了一生,难安了一生。

    这个旧社会的女人的一生都是不值得的,她一生的故事让她叹息不已。若不是因为和那个人产生了交集,也许封建保守的她会有属于她自己相夫教子、平稳安逸的一生,若不是因为爱上了那个人,她也许可以自由自在的潇洒过日子,不用为了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也不会遭受另眼相待。

    她是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原配夫人,可惜这个可怜的旧社会女人并没有和鲁迅先生夫唱妇随,她的一生都是孤独的,在寂寞中等待,在寂寞中死去。未曾尝到生活给她的一点甜,也从来没有感受过爱情的甜蜜。

    1878年盛夏,烈日炎炎,朱安出生了。她出生在旧社会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对她没有多大的希望,只希望她平平安安的长大,所以取名为朱安。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父母没有让她去念过书,大字不识几个,她会封建普通女子会的刺绣女红等,家务活做的又快又好。

    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总是有缠足这种陋习。年幼时,懵懵懂懂的她被父母拿出编制好的长棉布条,把她的脚一圈一圈裹起来,直到裹成小巧玲珑的样子。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脚缠起来,但是父母说女孩子都要缠足,三寸金莲一样的双足才漂亮,她也就乖乖接受那痛苦了。刚开始缠足时,疼痛难忍,久而久之,她也就习惯了。

    后来她被鲁家老太太看中,和鲁迅订了婚。鲁迅知道这则消息也无可奈何,周老太太执意如此,已经将亲事定下,悔婚会被众人嘲笑,所以也只能接受。可是鲁迅听说他未来的妻子是位大字不识几个,居然还有缠足这种陋习,这对崇尚新文化,主张冲破封建礼教的鲁迅来说简直是忍无可忍。

    鲁迅提出了第一个条件,他要求朱安放脚,不许再缠足,他不喜欢三寸金莲,另外还要朱安去读书识字,接受教育。这样的要求放在现在来说,一点都不稀奇,完全合情合理的要求,可是对当时受封建礼教荼毒的朱家来说,这真是无法理解。他们不知道女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在他们眼中女子只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就好,其他的压根就不重要。不过他们也不好对未来女婿的第一个要求就反驳,他们知道鲁迅不喜欢小脚,于是想了个法子,让朱安穿大一点的鞋子,就这么装模作样的糊弄鲁迅。

    1906年,又是一年夏天,鲁迅在日本仙台学习,他心中是有大志向的人,想着好好学习将来救国救民。正当他全神贯注学习时,忽然接到了一封电报,只有四个字“ 母病速归。”

    这可吓坏当时的鲁迅了,他又惊又怕的,担心母亲发生意外。母亲生他、养他、抚他,对他来说恩重如山,他不希望母亲因病去世,心急如焚的他立马买了最早的一班车急匆匆的回到了浙江绍兴。

    忧心忡忡的他回到家中却不见半点悲哀,反而是一片欢声笑语,大家都在张灯结彩,到处都是一片红色,每一个人都在对他说着恭喜,可他一点都不觉得可喜可贺,倒是可悲。钻研学术的他没想到母亲生病只是一个幌子,他回来是要成亲迎娶那个素未谋面的新娘子的。

    木已成舟,他无力改变。那一天,鲁迅麻木的穿着新郎服,麻木的听着周围人的道喜声,麻木的和亲戚交谈,在鞭炮声中他第一看到了朱安。

    这是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朱安长得很瘦小,一看就不是那种衣食无忧的富家千金,光看这身板就知道长期操持家务,漂亮的新娘服穿在她身上空荡荡的,她瘦小的肩膀根本撑不起来。

    她长得并不美,额头很高,有点儿微凸,颧骨很高,没有任何甜美的感觉,下巴很尖,脸色蜡黄,也不是那个年纪女孩该有的唇红齿白。鲁迅第一次见她就完全没有任何心动的感觉,特别是在看到她穿着大了几个号的鞋子时,更是内心生出一种厌恶。

    朱安却是不一样的,她听别人说鲁迅读过很多书,是做大学问的人,前途不可估量,嫁给这样一个男人她很满意,她觉得自己是前世修了福分才能嫁给鲁迅。

    从结婚那一刻,两个人就是不对等的,一个对这桩婚姻充满排斥,由内而外的厌恶,另一个充满期待,充满对婚后生活的向往,这种不对等多像他们未来几十年的生活,一个在极力逃避,一个在孤独追赶。

    新婚之夜,两个人没有说过一句话,麻木的鲁迅在书桌上点着蜡烛看书,直到蜡烛燃尽他都没看朱安一眼,朱安委委屈屈地坐到天明。等到鲁迅完成了所有的婚礼事项,将那些繁琐的礼节做足之后他便辞别了母亲,又去了日本。

    朱安就这样独守空房,一夜又一夜。她其实很不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为什么那么不讨鲁迅喜欢,他甚至都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没想过和她坦诚相待。她会做个贤妻良母,孝顺公婆,未来也会好好的相夫教子的,他却不肯给她这样的机会。

    也许鲁迅不想接受的不是她,而是她身上所代表的一切封建腐朽的事物。朱安是周老太太硬塞给他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娶回来的,并不是自由恋爱,朱安缠足却不肯接受他的建议改变自己,说明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落后愚昧的。求新求变的他和这样一个始终沉默、始终只知道劳作的旧社会女子根本没有共同语言。

    况且,爱情本来就是一门玄学。聂鲁达在《爱》中这么说过:“因为你,当我伫立在鲜花初绽的花园旁边时,春天的芬芳使我痛楚。”不喜欢一个人就是不喜欢,不管她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都无济于事,而若是喜欢一个人,对方什么都不用做还是喜欢得要命。在鲁迅离开的日子里,朱安安安心心的侍奉周老太太,她们之间没有任何婆媳矛盾,在周老太太眼中,朱安是最好的媳妇,对她永远百依百顺。在朱安心中,这确是她该做的,没有什么了不起,女子就是该好好的侍奉公婆,以公婆的事为重,听从公婆的安排。

    她不知道,鲁迅是这么冷漠的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他从来都不认为她是他的妻子。

    1909年夏季,鲁迅终于结束了留学生活,风光归国。朱安又一次见到了鲁迅,他变得更成熟稳重了些,可他们之间还是无话可说。其实她不明白,他们好好的夫妻关系怎么会这个样子,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相爱呢。她对鲁迅嘘寒问暖,试图用女子的温柔打动他,可惜鲁迅不为所动。

    两个人就一直维持着那样冷漠的关系。1912年,又一次离开了浙江绍兴,这一次他收到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邀请去教育部工作,他是一个人前往的,没有带上结发妻子朱安,他始终都不想和她产生过多的交集。

    朱安只能目送着他离开。她心中也是有怨的,可她不敢怨,鲁迅文采斐然、才华横溢,这样一个站在云端上的人物娶了她,她真的很感激上苍,哪里还敢怨呢。只是那心中始终是苦涩的,他们之间的尴尬局面不是夫妻该有的样子,就这样她每天都在等他回来。

    她不能给他写信,不能告诉他她所有的孤独寂寞,只能将所有的苦都藏在心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想念。她盼望着他快点回来,快点和她团聚,哪怕他们还是那样陌生到无话可说也好,至少她可以静静的看着他,至少她可以在他读书累了时沏一杯茶,至少可以光明正大的想他。

    等待的滋味真的很难熬,因为不到最后无法预知结果是如愿以偿还是失望,等待的过程就是永远让人充满希望,却又让人感到失望的过程。因为你会在分分秒秒的时间的流逝中感到自己离终点又近了一些,可是也会因为对方的不在乎而感觉失望了几分。他消磨人的心智,让人心事重重,让人无可奈何,让人惆怅失落。

    就这样等了九年,到了1919年冬天,鲁迅在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置了一套院子,将亲人们都接到北京来生活了,在这个古朴的三进院里,朱安和周老太太同住在中院,鲁迅住在外院。他还是那样不待见她,连和她同床共枕都不愿意,不过她已经很开心了,能够每日见到他对她来说就是那九年里的奢望,如今梦想成真她不敢有更过分的要求。

    他们还是那样不对等,她连提个正常的夫妻要求都不敢,鲁迅有时还会因为工作上的烦心事朝她发脾气,她只能低眉顺目的接受他所有的坏情绪,在他发完脾气后还要温婉的安慰他。大概不爱一个人的时候连她的呼吸都是错的吧,鲁迅常常挑剔她饭菜做得不合口味,嫌弃她缝的衣服不合身,各种鸡毛蒜皮的事都可以成为他挑剔指责他的理由。

    他不明白,她的饭菜不和他口味是因为他从未给过她了解他的机会,她一直是安安分分的伺候周老太太,只晓得老人家喜欢软糯的食物,并不大清楚他喜欢哪一种口味;她做的衣服不合身是因为他从未给过她近身接触的机会,连交谈都是少得可怜,都说量体裁衣,他们之间至少隔着三米远,她怎能分毫不差的知道他的尺码。

    一个男人对不爱的人总是冷若冰霜的,可对于他们爱的人却可以浪漫的一塌糊涂。在朱安面前冷酷的鲁迅在面对他的学生许广平时又是另一副面孔了。鲁迅把所有的温柔、体贴、耐心都给了许广平,和她共谱了一首羡煞旁人的师生恋之歌。那个样子的鲁迅是朱安从未见过的,她甚至觉得那个温言细语的男人不是鲁迅,他看着许广平的目光一直那样温柔,温柔的她羡慕不已。

    她知道鲁迅不爱她,那就让爱着鲁迅所爱吧,希望她的爱屋及乌可以让鲁迅对她温柔一点点。她宽容的容忍许广平的存在,从来没有找鲁迅撒泼闹过,她将许广平当作亲生姐妹一样照顾,对许广平的孩子周海婴视如己出。她明明可以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她明明可以不给许广平好脸色看的,可她还是选择了理解、包容、忍耐,因为她知道,鲁迅是不喜欢她的,他不想他在厌弃她了。

    她的寂寞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理解,她的深情得不到对等的回报,她的房间始终无人问津,她卑微的如同蝼蚁,在她对许广平倾尽所有的好却得不到鲁迅的另眼相待后,她彻底绝望了。她听着鲁迅和许广平离开的消息,静静地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的虽慢,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我现在没办法了,我没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没用。”这话听着就让人绝望,说得人更是绝望。不计后果的爱一个人,拼尽全力的爱一个人,默默无闻的爱一个人,爱屋及乌的爱一个人统统没有任何用处,她没有得到任何她所奢望的东西。

    鲁迅有错吗?没有。朱安是他母亲送的一份礼物,他拒绝不了,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孝子和朱安有名无实的过完这一生。可他总不能违背自己的本心,去爱一个他不爱的女人,所以对于朱安他只有沉默、只有冷淡,也许他的冷淡可以让她清醒一点,让她想明白一点,不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他身上,是徒劳的。他能给她的就是让她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哪怕自己过的辛苦一点,也要给她物质上的富足。

    后来59岁的鲁迅在上海告别了人间,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他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榜样,他去世的消息自然是头版头条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朱安也在报纸上知道了这则消息,随后记者赶到家中要对她进行采访。这对她来说无疑是痛上加痛,本来鲁迅去世的消息已经让她痛彻心扉了,还要一遍又一遍的和记者诉说鲁迅的往事、诉说她的悲痛心情,真是心如刀割。

    她在悲痛中怀念鲁迅,日子越长,想念越深,她与鲁迅的联系只剩下周老太太了,她尽心尽力的伺候周老太太,连带着鲁迅那一份一块。后来连周老太太也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日子越来越艰难,她靠着别人的接济勉强过日子,吃不饱穿不暖的十分难熬。

    为了保住性命的她开始整理鲁迅的遗物,想要买些钱来。没想到这消息被别人知道了,别人纷纷义正言辞的指责她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她不懂文化人那些要坚持的大道理,她只知道她要活命。所以她无奈的解释道:“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我啊!”这个从来就没感受过别人温暖的女子苍凉地说。她这一生好像做什么都是错的,也许,从她嫁给鲁迅那一刻起就是错的吧,一步错,步步错,落得个满盘皆输。

    1947年盛夏,知了叫个没完没了,聒噪得惹人厌烦。朱安离开了这个欠她许多的人世,孤独了69年的她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去过属于她的快乐日子了,她不用在那样深深的怀念鲁迅了。她给视如亲姐妹的许广平带了口信,她说她希望死后可以葬在鲁迅身边。可惜许广平并没有满足她最后的这个心愿。她还是孤独的一个人,从生到死。

    她是可悲的,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角更加悲哀,她从未得到过她深爱的那个男人,哪怕是一分一秒,她的一生都在等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失望更加深厚,直到拼尽全力后得来了失望。在她的世界里,这一生都是不值得的,没有人轰轰烈烈的爱过她一场,她一直孤独的在自己的世界里跑跑跳跳,即便卑微到了尘埃,还是无人搭理。

    这是她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安:我看不见你,我只能远远看见你心上的蓝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vn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