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被爸爸拽着不由自主地往前走着。孩子不停地喊着,小身子努力地想往回走。爸爸边拽着孩子往前走,同时不停地说:“捡什么不好,非要捡个破烂”。
看着这一幕,我真想冲上去对爸爸说:“停下来给孩子好好说吧”。可是,我还是默默地走过去了。
走出去没几步,就听到了孩子的大哭声。看来,孩子的努力挣扎终于没有起到作用,终于开始无奈地大哭了。
这个场景是如此的熟悉!
想起宝宝还在读幼儿园时,有一次放学后,正在外面玩的时候,记不起来是什么原因了,需要马上回家,但是宝宝不愿意走。于是,失去耐心的我,使劲地拽着宝宝往家里走。后来忽然发现宝宝的胳膊不能动了。这才意识到宝宝的胳膊被拽脱臼了。从那以后,再也不敢用力拽宝宝的胳膊了。
如果是现在,我可能会耐心地抱着宝宝,给宝宝解释必须回家的原因。可惜,时光已经永远无法倒流!
所以,现在每当看到类似的场景时,我都想对那位爸爸或者妈妈说:“请停下来给孩子好好说吧!”
实际上,此时,爸爸妈妈只需要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决问题。
首先,爸爸妈妈自己情绪要冷静。不能一看到孩子哭闹,自己就先烦躁了。时时刻刻都提醒孩子是自己的,教育好是本分,教育得不好是失职,而烦躁情绪下是无论如何也教育不好的。
其次,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要有基本的判断,如果是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就可以满足。比如,经常有这样的场景:现在很多孩子家境都很好,穿的衣服都是新衣服,在外面玩时,如果放开玩,基本会弄得一身土。这种情况下,就有许多大人会限制孩子的玩耍,怕孩子把衣服弄脏了。这样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试想,是孩子的衣服重要,还是孩子通过自由的玩耍获得的成长重要。所以,这种时刻,如果孩子要求玩耍,大人就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
第三,在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要求时,爸爸妈妈要“温柔的坚持”。何谓“温柔的坚持”?所谓“温柔的坚持”就是“正面管教”理论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和善而坚定”。就是耐心给孩子解释其要求的不合理之处,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这个时刻,即使孩子再哭闹,也不要放弃原则,让孩子意识到无理要求无论如何使得不到满足的。这个时候,抱着孩子说或者蹲下来给孩子说话,十分有必要。这样,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爸爸妈妈说的话。
最后,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再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给孩子鼓励,孩子的情绪此时就会完全恢复如常了。可能一会儿,就又蹦蹦跳跳了。
经过这样四步后恢复平静的孩子,不仅这一次愉悦地接受了爸爸妈妈的要求,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也会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里。长此以往,一个懂事的宝宝就养成了。到那个时候,爸爸妈妈想再发脾气都没有机会了!
作者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站内信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