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个人觉得根本没有养不起一说。
想想那会特穷特苦的年代,一个家庭都生生三五个小孩,这样艰难的条件都能将孩子养活养大。
长辈曾告诉过我,那时日子很苦的时候,树皮草根都会挖来吃。只要有米粮,大人总会先留给孩子。即便抱着苦大人也不苦孩子的想法,也免不了有粮食不够的时候。每次孩子早晨醒来的时候,大人总是说,“时间还早,再睡一会”,孩子们继续睡,一觉睡到中午,就省了一顿早饭。
吃完这顿,不知下顿的日子里,孩子也能一个个长大。所以,孩子生下来了,只要不出意外,肯定能养得起。只不过,养多个孩子的方式可能跟养一个孩子不一样,但是,成本其实是差不多的。
很多人依然有顾虑,现在养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不用上学也没关系,小学初中就可以毕业工作了,现在的工作对学历要求很高,这样一来,上学的费用就很高。现在一个孩子的上学费用都高得吓人,幼儿园都没去呢,就已经有各种技能学习消费了;小学还没上呢,就报名了各种课程。上学的经济压力实在太大,真心养不起。
这类有养不起念头的家长是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
各种培训机构借着这句话带给社会的恐慌和焦虑,利用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句“大家都在学,总不见得自己家孩子不学”,让那么小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
现在的孩子,要么在上课,要么在上课的路上。
我不能枉下断论,这样的方式就一定毒害了家庭,毕竟现在的世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世界观,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要等二十年后才见分晓。
很多家长让孩子报那么多课外学习,不就是希望学校里可以有些突出的表现嘛,成绩也好,才艺也好。但是,如果按这样的培育趋势下去,估计那个什么都不学的孩子才是最与众不同的。
以前,孩子学个什么兴趣,有个什么特长,是比较受关注的,有助于择校择业。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学,艺术启蒙,运动健身,整天被关在四四方方的屋子里。阳光普照,雨露滋养,要让现在的孩子去明白大自然的规律恐怕有点难。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道理,对于现在的孩子只能靠着字面意思去理解。他们没见过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没有时间思考花开花落,四季更迭。因为他们的父母,只教他们技能傍身。
砸钱让孩子学了很多本领,但却不明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环境保护。现在物质生活丰足的孩子,看不到贫穷落后,看不到整个世界的资源匮乏,他们只着眼于眼前这个美好的生活。
二十年后,倘若这一批孩子受益于现在的各种培训,能有助于未来个人发展,但恐怕如今的生态系统未必能支撑这么久。
一场“山竹”把人类倾倒的垃圾瞬间返还;隔三差五的雾霾短信提醒,能见度低,注意安全;去年10月,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如果全球升温幅度不能控制在1.5℃之内,最快在2030年,人类和其他生物将面对一个更难生存的地球。
说的有些远了,回到“起跑线”这个话题,我个人认为,哪有什么起跑线。的确有人可以年少成名,有的二、三十岁就功成名就,但也不乏大器晚成之人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必揠苗助长,甚至到了盲目疯狂的地步。
很多家长跟风式地培养孩子的艺术气息,我想说,得先看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吧。“这么小的孩子,看不出来的”,既然都知道看不出来,那干嘛还让孩子学那么多。
如果一个孩子天生有艺术细胞,只要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打压干涉得太过,迟早有一天他自己会去接触和学习。看看身边那些三十岁学跳舞、画画、乐器、写作的,比比皆是。何必急于一时呢?
费心费力费时间,最后可能后悔:怎么没有让孩子过个愉快的童年?怎么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多陪陪孩子,全用来在教室外等孩子玩手机了?怎么不带着孩子多去体验生活,孩子大了才发现生活自己能力不行?
可见,不是养不起孩子,而是养孩子的方式有些偏颇。

有多少人心里明明想摆脱父母“为你好”的魔咒,但又不由自主地在自己为人父母时陷入曾经的循环。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得承认,物质基础好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的资源更多更好,学校、老师、环境等等。
记得那会上学,家里条件好的同学才会额外学习些才艺,而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便有这个天赋,也只当个兴趣爱好,不会去特殊培养,毕竟家里没有经济基础在支撑一个孩子的技艺学习。
我不知道,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兴趣班,是不是也有出于这方面的想法:现在有条件了,当然让孩子能多学一点就多学一点。
除了才艺,还有那些课外辅导,都是需要花钱的,而且钱还不少。如此看来,养孩子成本是很大。
仔细想想,再放眼望去,能立足于社会与这些没多大关系。比如,生活处处是销售,推销自己,推销产品,口才、情商、性格、品质、人际关系,培养这些主要看孩子的成长环境,跟家庭有关,这不是光靠钱能解决的。
只能说,有钱人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人际关系网、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但还得看孩子能否有效利用吧。
按我这么说,都可以不用上学了,学校里教的到社会上用的很少。那也不能这样理解。
每个人为社会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接受好的教育,更有涵养更有知识,可以服务更多群众;有些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懂得耕种养殖,可以满足大众基础生活需求。
拿车举个例子,从一辆车生产成型,到顾客开车上路,这里头就需要很多各种技能的人,设计、生产、销售、管理、保养等等,这中间虽然每个人的职能不同,但缺一不可。
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定位。不要让孩子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每个孩子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的,迟早有一天他会在自己的时区里按着自己的步伐向前走。
作为父母能做的,不论是生活物质上还是课业技能上,尽力而为就好。最关键的是,保护孩子的安全,让他们健康的长大,等他们成人后,他们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看他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