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的确是想往“育儿”这条路发展,可是越走越发现,这条路其实很简单却被人走得很复杂。
一、育儿没有套路
当我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看过各种育儿书,跟很多妈妈请教过育儿经,但当理论落于实践,好像并不那么适用。
这是我第一次感觉:育儿不能只停留在方法上。
曾经风靡一时的“哭声免疫法”折损了多少小天使的羽翼。所谓“哭声免疫法”,就是当孩子入睡后醒来哭闹时,不要马上回应,等待几分钟再回应,每次延迟的时间逐步增加,直到孩子不再哭泣自行入睡。在这种冷漠下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这些孩子中包括方法提出人华生自己的孩子,大儿子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二女儿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甚至外孙女因为受母亲影响很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想要自杀。
这种反人性的育儿方法至今仍被很多人热捧,认为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坚强。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哭闹,给它一个抱抱就能停下来,因为它需要的不就是温暖的怀抱嘛。
当我有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我自认为我已很有经验,于是延用第一次的带娃方式,得到的又是挫败感。
孩子与孩子之间不一样。哪怕他们有同一个妈,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听着同样的话语,他们所吸收的并不一样,最后形成的性格也会有差异。就像双胞胎,即使同年同月同日生,性格不同,命运也就不一样。
我越发觉得:一个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天性使然。我们常常过分强调外力驱动,而忽略自我驱动,就像一个坏男人变成好男人,其实不是女人调教出来的,不过是他自己想变好了而已。
曾经,我也认为孩子是需要被教育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需要我们的陪伴和爱护;当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需要我们的肯定和认可。但一个人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完全是由他自己决定的。
每个人身上都自带正能量的光芒,但不能否认同时也有阴暗面的存在。我一直觉得我是有暴力倾向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但不代表我的脑子里没有出现过那些血腥又残暴的画面。可是为什么我没有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因为有正直、纯洁、善良的主导。《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有些育儿方法可能的确有效,但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是有待商榷的。毕竟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时,一种育儿方法到底好或者不好,要从孩子的一生去看。我不愿意为了试用某种方法去赌上我孩子的一生。而且孩子的成长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也没有什么一尘不变的方法,只能靠自己去不断摸索并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有的孩子,他就是喜欢被夸奖,得到的夸奖越多就越有动力和信心;但有的孩子,他并不适合过多的夸奖,反而让他更加骄傲自大。有的孩子任其自由生长,也不会长歪长残;有的孩子即使约束管教,但还是会惹事生非。所以育儿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能生搬硬套。
如今我已不再看育儿书了,所以若是让我在育儿方面推荐什么书,只能说“抱歉,书我有但没法推荐”。
最好的育儿方法在与孩子最亲密的人那里,那才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奇怪的是:为什么有时越是亲密的人越是互相不了解?
二、孩子对父母的爱,远远甚过父母给他的爱
我们总是喜欢把孩子比作天使,因为天使象征圣洁、光明、良善……所有美好的词汇都可以来形容它。看看孩子的眼睛,如一汪清澈的湖水,纯净透亮。当他看着你的时候,他的眼里只有你。
曾经我以为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现在才真正明白,父母之爱从来都是自私的。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才真正算得上无条件的爱。
即便骂他、打他,他依然想要我们抱抱他;他哭得稀里哗啦,等我们气消了,他依然会给我们微笑。我们给了孩子伤害,但他却依然能不计前嫌地爱着我们。
孩子要的不过就是我们的“爱”,可是我们常常给予的不是他想要的。
我们给了那么多有趣的玩具、美味的零食、漂亮的衣服,做不完的试卷、看不完的书,还有豪华的汽车和气派的房子。我们以为我们给的够多了,孩子应该知足了。可是似乎我们常常忘了给孩子陪伴、支持、认可、信任、包容,这些是“无论我们在不在他身边,都能陪伴他坚定、勇敢地走下去的力量”。
更可恨的是,我们的眼睛里常常藏着的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我们总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是多么优秀,拿别人的优秀来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于是自己的孩子这里不足、那里不是。孩子的快乐、一家人的温馨融洽在我们眼里不是成功,追名逐利才是我们给孩子设定的幸福。
“谦虚”是中华美德,但我们是不是理解错了。别人夸奖我们孩子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回应的:“哪有啦,你们家的孩子才(多么多么好)”、“唉,我们家其实是(多么多么差劲)”……
“不理解我没关系,只要你有出息”,打压式的亲子关系里隐藏着多少孩子的怨恨和痛苦。《弟子规》讲“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如果有能力、才华,不能够自私,应当欢喜地分享给别人;别人有的能力、才华,自己没有的,不可以看轻别人,更不可以嫉妒、毁谤别人。我们身为父母,却常常踩在自己孩子的能力、才华之上去抬高别人家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为什么我们不能等一等,用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等等那颗晚成熟的种子。我们的心急是怕我们自己早早地老去,还是怕我们比不上别人。
恐怕,我们真正不能接受的是我们自己的平凡和普通吧?!
孩子不是我们的玩具、宠物,或者我们人生赌注的筹码,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有自己的生命和思想。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护他快乐、健康、安全的长大。
三、孩子成长,父母也要成长
带着孩子出门在外,
场景一:孩子尿裤子了,劈头盖脸地对孩子一顿骂“为什么不早点说,非要等到来不及了才说”;
场景二:孩子自己吃的脸上、桌上、地上都是饭渣,“看你吃得到处都是”,骂完,还是用喂的吧;
场景三:孩子哭了,不管啥原因,也不安慰,先气急败坏地朝孩子吼着“不许哭”。
这些我都干过。
失控的场面让我焦虑不安、不知所措,我的潜意识做出的反应是我父母曾经对我做过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会犯“错”的孩子?其实我们不接受的是自己,在那个状态下慌张凌乱的自己。我们本身就不完美,却总是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孩子。犯错的其实是我们,而不是孩子。
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还是我们的面子?还是害怕被别人看到那个脆弱的自己?
我们总是习惯把最丑陋的一面留给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把最大的伤害带给了他们。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伤人伤己。明明很爱他,为何说话总是尖酸刻薄;明明想夸他,表达出的却变成了漫骂嘲讽;明明可以紧紧地抱着他,硬是生生地推开了……我们后悔了,可是伤害俨然已经存在了。
能不能不要有后悔?既然我们有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一遍又一遍地去改正、去弥补,一切都还不算晚。
每一天孩子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天他们都有所成长。孩子越小,成长的速度越快。只是我们常常太专注于自己,而忽略了他们的变化。说好的最爱孩子,其实还是爱我们自己多一点点。没关系,单纯的孩子并不计较,只要我们爱他就好。
不要总是要求我们的孩子去改变,最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往往比接受别人更难,但想要更好地接受孩子,还是要回归到从我们自己开始。只有我们不停地成长,孩子才能长得更好。
那些想学习育儿知识的,其实已经开始意识到,即使作为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若还是有什么不明白,读一读泰戈尔的《孩童之道》,也许能找到你要的答案: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
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
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
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
那就是他所以看来这样天真的缘故。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
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
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
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便是想要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
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他所以放弃了他的自由,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所拥抱,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缘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
引逗得他妈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
然而他的因为细故而发的小小的哭声,
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