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相比,今年的 618 比较冷淡。但稍加留意,购物体验有了一些的变化。
人每天都要面对两大人生难题: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
选择太多,反成了负担。回到几十年前,也会遇到这个问题:没得吃,没得穿。吃了上顿还得愁下一顿,衣服洗了都没得换。
消费增长是趋势
image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的比例为 39.01%,从 2015 年开始,居民最终消费占 GDP 的比例一直在上涨。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它们( 55%-70% )。
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总额已经占到全国零售总额的 19.4%,说明居民中有 1/5 的消费是在网上完成的。网络服务的向线下渗透又会进一步强化线上消费习惯:线下消费往线上转移,本地消费网络化。
京东和天猫的品类 PK
京东的核心品类是,3C 数码,家电,母婴,快消品,各品类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天猫。天猫的核心品类是,服饰和家居。
2017 年,3C 数码市场规模有 2.15 万亿,京东的线上销售额占比超 50%。服饰市场规模有 1.2 万亿。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17 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其中人均「衣着」品类消费支出 1238 元,占消费总支出比例为 6.8%,同比2016 年增长 2.9%。从占比,增长率上看,都要远小于「生活用品及服务」品类的指标。
image.gif3C 数据品类特点是,高价格,低利润,京东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持续投入投入补贴,通过价格战保持优势。京东以自营为主,自买自卖,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环节都是自己做。赚的是差价,通过低价换取市场规模和增速,投入的营销费用同比增速甚至超过营收 增速,自己并没赚到什么钱。
服饰品类特点是,高毛利,高复购率。天猫纯粹为商家提供交易平台,与京东相比,商品种类多,规模大,流量大,赚取的是年费,佣金,广告费,旱涝保收。阿里的定位是帮助商家赚钱,现实是商家为了卖货,投入大量营销费用,并没赚到钱。
京东过去两年一直在大力发展服饰板块。
刘强东之前表示,在电商的 14 大品类中,京东已在 12 大品类领先,只在服务和家居领域有待赶超。2017 年 12 月,京东联合腾讯共同入股唯品会,持有唯品会 5.5% 的股份。算是弥补了服饰品类的短板,通过唯品会来对抗天猫。
下图是天猫 2017 年度各个品类的销售额。在 2016 年销售额大于 200 亿的品类里,同比增长率在 20-50% 之间。其中,服饰和居家品类的销售额占比最大,但增长率也在 40% 以上。与京东相反,这两个品类恰是天猫的扛霸子,是阿里利润贡献最大的品类。
image.gif唯品会 2017 年全年净营收额为 729 亿,而天猫 2017 年仅女装销售额达到 1312 亿,是唯品会全年营收的 1.8 倍。按品类对标,两者也相差很大的距离,天猫在 B2C 市场服饰品类市场份额达到 80% 以上。
今年 618 京东并没有公布服饰品类的任何数据。而之前刘强东说,服饰品类是京东大品类里增长最快的业务,为推动整个商城 GMV 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来看,奋战多年服饰品类并没有太大突破。
新品类,新场景
得益于即时快递和冷链行业发展,生鲜品类发展火爆。不光是电商在积极发展生鲜,本地化商家也在努力。今年 618 跨了几个节,又赶上世界杯。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这段时间,电梯开始投放了很多本地小食广告。
看广告的海报,场景感很强,特别在深夜时候。可能你只是想下楼扔下垃圾,电梯间看到美食广告,顺手掏出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下了一个订单。整个体验过程,十分自然和顺滑,线下场景无缝连接到线上,完成了一次流量的转化。然后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美食就送到手了。
可以期待的是,未来住宅区电梯间的也将成为重要流量入口,从线下连接到线上,完成交易,并记录下用户完整的交易行为。显然,这类交易价值要大于品牌广告:商家得到了曝光,完成了订单交易,建立了用户关系。这样看,饿了么的线下流量对于阿里电商可以形成业务协同,流量互补。
从这个角度看,楼宇的广告价值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想一想,如果投放的每一个本地服务广告都加个二维码。用户扫码即可完成交易,大大缩短交易环节,从而提升广告的价值。而楼宇广告服务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分众传媒必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现在,基本的购物,本地吃喝都可以通过线上电商完成。但是日常的购物,用户还是要去商超和便利店来完成。电商为了获取流量,下一个渗透目标就是商超和便利店了。商超体量大,电商不容易独立做。有效的方案可能是双方合作,业务互补,把线下流量做大,双方都受益。便利店具有社区属性,不仅可以卖货,还能提供末端服务,与人建立连接。电商有足够动力自己去做,京东便利店和天猫小店算是雏形。
电商服务差异在缩小
快递带来的差距在缩小。典型的例子是京东超市和天猫超市的对比。在一线城市,两者都能做到当日达。
京东超市的品牌多,但天猫超市的营销做得更好。两者的品类基本一致,价格相差也差不多,天猫的日常活动多,玩法多,比较黏用户。比如翻牌的活动,配合超市卡很容易培养用户定期购买的习惯。
问了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说京东超市和天猫超市体验差不多,但大部分都是在天猫上买。要不是买了京东 Plus,估计我也是在天猫上买了。虽然京东 Plus 每月都会送几张运费券,我还是没太动力去买东西。买了后发现有点鸡肋,Plus 优惠价的商品不多,多送京豆也没啥吸引力,售后服务并没有特别的提升。
售后服务的差距也在缩小。相比京东,天猫和淘宝卖得最多的品类属于非标品。但在售后退货体验上更好些,两者除了都支持上门快速退货之外,阿里的极速退款更胜一筹。阿里上的商家都是第三方,但申请退款录完退货单后,阿里都能先行垫付。
最近的一次京东体验并不好,暴露了一些问题。在京东购买了第三方的自营商品,同一个订单涉及多个仓库的商品,折成了两个子订单。派送时并未按约定时间送达,快递小哥说是为了两个子订单同时到达后再派送,比京东上原定时间要晚一天。但京东并未说明这一点,而快递小哥在第一单到达之后,也并未联系我说明这点。
因为购买的是礼品,准备是到后的第二天送人。晚到一天结果直接影响个人计划,感觉很不好。当天晚上尝试联系客服,在客服入口界面,我折腾好一番劲才接上了人工。连上人工后,客服要我描述下遇到的问题。我问她,不能看到前面发的消息吗?她说,看到最近一条消息是几个月之前的,真是哭笑不得。
当时比较晚,确认快递问题后,客服说 24 小时后回复。我说买的东西要送人,要尽快处理,客服说会在第二天 9 点之前跟我再次联系。实际到第二在 10 点之后,客服才联系我。我也因为急需拿到,自己去自取了。确认礼品时,发现内包装很简陋,与价格无法对应,礼品上有灰尘,包装内盒还有油垢。不知道这种自营商品,京东是怎么审核通过的。
想起早几年京东跟当当打图书,母婴。抛开京东来说,当当自营本身有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售后服务,2016 年电商满意度排行榜垫底。当当的微博账号下留言都是投诉一片。现在,京东的服务体验明显跟不上了。希望不要像当当,自身出了问题,被别人抓住机会,等到别人跟你打仗,胜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支付宝的人传人红包又搞起来了。相比去年的活动,红包升级了。除了实体店通用红包外,还会发余额宝红包。琢磨了一下余额宝红包,可能的原因是:吸引新人开通余额宝,提高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和流动性。金融资管越来越严,余额宝已经限制单个账号持有上限为 10 万元,单日购买额度为 2 万元,每日提现到账额度为 1 万元。
多数人把余额宝当作理财产品购买,买了余额宝后既不消费也不取出。限额导致流动性变差,想存余额宝变得麻烦,也就影响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频率。
上个星期,一个做电商朋友说,作为商家,今年过了一个假 618。小商家根本拿不到流量,只能靠搜索,拿排名,争流量。大商家的 618 似乎不好过,京东给商家私自设了券,帮 KA 商家做促销搭配。京东的千人千面提出来了好几年,作为用户,并没有感受到业务的落地。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野兽说(monster_talks),欢迎关注,查看更多产品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