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次听课当中,我明显能感受到课堂的实效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相关。
不同的教师讲同样的内容,课堂效果是会有差距,细细品来,差距还是很大的。那些课堂效率高的老师,语言表达总是十分流畅,容易理解,听得很具体可感,使学生连同听课的老师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堂课上,学生的思维是沉浸在教师的语言表达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或者说学生的接收与老师的输出正好在同一个点,学起来轻松。而有的课堂,却仅有少数学生能积极听课,一半以上的学生处在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无聊地记笔记,懒洋洋地翻书,眼睛四处张望。因为他们仿佛跟不上节奏,理解吃力,学习费劲。即便是同样的班级,由于老师不同也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对比研究,把老师的一些因素如学历、阅历、平时的工作表现、人际关系等都放在一起综合判断,造成这两种课堂实效截然不同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往深追究一下,那就是教师的学科素养水平参差不同。学科素养深厚的老师,很轻易地能把握表达的技巧,并且知道重点内容应该怎样去表达,以便学生能易于理解。反之,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输出内容,不去顾及学生的接收情况,自己一知半解,学生云里雾里。
这是导致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一个原因,源于个人学科素养水平。
其次是成就学生的心态。这是一句常讲的话,因为是常讲的话,所以教师会习以为常。但是要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下一番功夫,否则这句话就会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摆设。如果把成就学生的心态当成我们坚定的信念,教师会有无限的提升空间,他们会产生燃烧般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我经常见到那些上课高效的教师总是废寝忘食、极度投入地备课,常常忙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拿起教案或课稿不断地修改,直到他们满意为止。课后又及时回顾这一堂课的总体表现,回想学生的反应,以此来验证自己的表达。这是出于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他们把成就学生当作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而有一些教师做不到这样,课备完了就去讲,课后就参与闲聊中,日复一日,差距就拉开了。教师要时刻想着成就学生,这会让我们不断地要求自己,进而变得敬业,变得严谨,变得博学,变得善导。
再次,教师要有学习能力。多年的教书,会让我们感觉到,教材似曾相识,考点大体没变,习题也是如此。但是时代在快速变化,学习新的知识更加迫切,在当前背景下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加便捷,而信息是泛滥的,让人应接不暇。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庞杂的信息中,明明白白地知道怎么取舍,精选出教学最需要的信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确保自己的专业性,确保自己的表达能力,确保自己的表达是令学生易于理解的。
教师需要保持这种强劲的学习力,以此来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优秀的教师大抵都具备这些条件,并且是多年如一日,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日修炼,年年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