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性格探索过程是比较痛苦的,牺牲也非常大!
其中最大成就也是最利于自我后期成长的性格成份,是有关“爱”的认知。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个觉醒过程,实在是太漫长了……但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对爱和爱情需求的觉醒上!
要怪也只能怪我的命运了吧!我的少年阶段,父母几乎没有给过我独立的任务,就没有可能在高压下寻求、建立原生家庭成员之外的可以安慰自己的关系。这也就造就了我,不擅长于寻求一般关系上的消遣、放松,只会跟亲人发牢骚、抱怨麻烦,还只会用父母曾用过的类似语言……
一、我对别人的爱与愤怒之间的矛盾,来自于我父亲对我一段长时间的影响。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段极其灰暗的时光,直到我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慢慢变得亮了一点!且听我娓娓道来……
1、作为父亲的他,首先明显的是情绪感知、管理能力很低,本质上不怎么主动找事情的规律。习惯性地放大自己的感受,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普遍偏少,又没有较好的沟通习惯。
2、对我的影响上,在我上初中的三年里,父亲生病期间,我几乎就是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山洞里,从未见过阳光,这让我深陷在他恐惧暴躁的情绪之下,成为了他无名恐惧与怨气的发泄对象。习惯性地因小事而大发雷霆,习惯性地因生病带来的糟糕情绪而对我无中生有地羞辱,那时的他已没有心情去加强他实事求是看待问题的能力(他生病之前就没有心情加强自己的实事求是的能力),是个十足的情绪长期暴躁的婴儿!
3、我从此开始了我畸形地适应过程,开始深陷再无光明的山洞之中。
一适应就是三年,初中的三年几乎把我的性格给塑造定型了。后续的学校生活里,我依然难以融入集体活动和集体关系中,慢慢患上了焦虑症,开始了恶性循环,见到山洞外的阳光不自觉地感到刺眼,从高中到大学都没能顺利感知到身处黑暗的心理关系中不能自拔。
4、不过,好在我顺利保送了硕士研究生,因遇到的人都不再只有同学关系这么简单了,要么实验很忙,要么做自己的事业很忙,一半以上都开始有了恋爱对象,不在只关注身边同学的问题,再加上课堂学习任务不再像本科阶段那么繁重,我因此有了感知的机会,同学开始善意地提醒,我也从心理学角度开始自己我研究,我开启了复杂的自我感知,自硕士研究生入学以来大约9个年头才让我走出阴暗的山洞,如今才开始向往阳光、追逐阳光!
5、这个过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觉醒上面,想办法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只占了最多五分之一的时间。
这个过程中的代价,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觉醒的过程就占据了我觉得部分的时间,因此我很少有时间去体验生活,特别是在体验失败的试错过程上,我花的时间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在认知上给我的恶果是,一来我对事物的好奇之心有增无减,而增加了我比普通人较多的“倔劲”,二来我的社会经验和与人沟通的话题就少之又少了。
6、二次恶果是,恶性循环,我的沟通能力和沟通胆量、自信心就会一再受到打击。
久而久之,智商没有较多落后的我,没有抑郁,而是开始了顾虑,进而发展成为了焦虑!
7、这也是我人际关系上所有问题的病因。
我对别人的爱与牢骚之间的矛盾,来自于我母亲对我一直以来的影响。
对于我而言,自从我父亲生病后家庭支柱变成了我妈妈开始,我就成长在一个美丽的谎言之中了!且听我娓娓道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