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作者: 游泳的咖啡 | 来源:发表于2017-06-30 12:23 被阅读0次

    听到那个震惊的消息时,我正半躺在床上,慢腾腾地给儿子讲故事。胖乎乎的小手在书本上指指戳戳,让我不断停下来回答他的无数个为什么。逮住空闲,划开手机,习惯性地翻看微信,一条信息跃入眼帘:王老师的丈夫脑动脉肿瘤出血,她正赶往医院的路上,教学部如需您的帮助,请鼎力相助。我眨了眨眼,将信息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依然难以相信。

    王老师个子不高,身材娇小,但事业心重,个性极为好强。虽然她只比我年长四岁,却已经是统管一个教学部的主任了。曾经有人对她的总结是:上班工作,下了班还是工作,女儿与丈夫是工作的副产品。她的丈夫曾在学校的后勤部门上班,后来因为王老师和同事小K暧昧,绯闻满天飞,便离开,到了A市一所学校。这一切都只是旁人的猜想,王老师和小K到底有无瓜葛,她的丈夫又是否因为情伤才逃离到A市,外人都无从知晓。王老师和丈夫过上了周末夫妻,尽管如此,王老师的朋友圈挂满了了与丈夫恩爱的各种照片。王老师的丈夫来到A市后迎来了事业的高峰,评上教授,一人承担多个国家级项目,主持重要教学改革。可如今,生龙活虎的一个人却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信息没有群发,但相信教学部里每个人都收到了同样的内容。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好友,她已经上网查询了脑动脉瘤的有关信息。

    “这个病好像比较麻烦。”她说。

    “能治好吗?”我问。

    很快她的信息回过来:第一次出血死亡率30%,第二次是70%,第三次就基本没戏了。我拿着手机,静默。从没想过命悬一线的情景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赤裸裸地感受到死亡带来的阴霾。我与王老师关系不近,并无许多交集,但看她这样突兀地承受这个灾难,我还是为她感到心痛。一晚上,大家都默契地不在群里说话,但又似乎被这条消息紧紧地攥在了一起。接下来的一天里,我和好友的谈话内容被这件事占据,讨论开颅手术,讨论生存机率。生命的脆弱恰恰在于我们根本无力掌控未来的,唯有听从命运的安排,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我站在更衣室里,合上手机,带上泳帽,忽地不敢下水了。等到再开机时,好友的信息只有两个字:死了。来不及震惊,便收到了教学部副主任的确认信息。我拿着手机,站在更衣室里,身边是谈话声和笑声,没有人知道就在刚刚,只一会的功夫,一条生命陨落。铺天盖地的后怕向我涌来,我的心脏好似在发抖。

    中午下了课,急冲冲奔向食堂。果然,同事们都一脸严肃地谈论此事。院长昨晚才从医院回来。

    她叹了一口气,“大脑里全是血,但瘤子又在手术禁区,不能开颅做手术,插着呼吸机,可惜也没能熬过去。”

    据说王老师接到医院电话时以为只是普通身体不适导致的晕倒,临时登车赶去A市,本打算第二天回来上课,没想到如今却要留在A市办理丈夫的后事。不过三天时间,便从一个已婚妇女变成了丧偶的单身母亲。早在脑死亡之前,医生便告知王老师准备后事,王老师一直不愿放弃,直到丈夫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想起王老师朋友圈里的照片:登山,郊游,喝咖啡,听音乐会,每一句话每一张图都溢满幸福。如今偌大的世界,却只剩她一人。没人再探究王老师和她丈夫感情是否真的和睦,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中,以前对王老师的种种猜疑、不满都被洗涤在了这个悲剧里,只余下同情和怜悯。

    下午开完会,工会已经组织相关人员赶往A市治丧。群里跳动着一条又一条安慰的消息,屏幕上一排排蜡烛闪痛眼睛。路过办公室,新来的姑娘红肿着双眼。她上周才和王老师丈夫见过面,想来不免悲痛。我又忆起,三八节那天学校组织活动,王老师丈夫也来参加,站在明亮的办公室里,精神奕奕地和我们说话。谁想,那竟是他与众人的最后一面。

    公众的悲伤大约是有期限的。三天后,群里慢慢恢复了往日谈笑的轻松,讨论学术,抱怨工作,调侃生活。悲剧已成为历史,剩下的痛只有当事人自己咀嚼下咽。再次见到王老师是半个月后,一身黑衣黑裙,娇小的身体到并未让人觉得落寞,依然身躯挺拔。好友告诉我王老师已经给她安排了下学期的课程。她那么快就回到了工作模式?我吃惊。

    好友叹息,“这便是生活,为了生存,不能永远悲痛。”

    中午在食堂和王老师一起吃饭,虽然没有笑容,但也算平心静气。一切都好似一场梦,我们是经过梦的旅行者,梦醒时便将自己抽离出来。生活继续向前,地球如常转动,悲楚终会在流逝的时光里渐渐苍白,直至消失。我们远比想象中强大,冷漠,无论离开誰,都能挺胸抬头继续谱写生命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ib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