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点开了专题片《毕飞宇的10节文学课》,原以为会比较枯燥,没想到出乎意料地精彩。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他的很多观点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毕飞宇的10节文学课》是人民出版社策划的《文学大家谈》大型专题片中的一部分,这部专题片由10位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家的访谈组成。
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毕飞宇谈到家乡、家人、运动、朋友、阅读、人生等很多内容。他非常善于讲故事,一边将故事娓娓道来,一边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有说教,只有和老朋友的絮叨。
观众可以从专题片中了解到一个更立体的毕飞宇,作者的才华和有趣的灵魂,构成了一部吸引人的影片。
一位热爱生活,接地气的作家
为何会走上文学的道路?
毕飞宇谈到自己为何成为作家时,他说主要原因是自己没有理工科的天赋,而且也是自己与父亲抗争的结果。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当他发现儿子有文学天赋,并努力他走文学道路时,却也遭到了儿子的抗争——如同当年的他自己——儿子坚决地选择了理工科。即使现在他已是著名作家,但父亲和儿子仍认为他搞的是“虚头巴脑”的东西。
毕飞宇带着自嘲的语气谈论着家里的大事小事,可见他其实并不在意那些“嘲讽”的话,只有热爱生活,意志足够坚定、胸怀足够开阔的人才能做到这么豁达吧。
关注女性的痛苦
毕飞宇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他反思这源于自己怕疼,所以对疼的感受比较敏感。他认为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权利是不如男性的,更容易受到歧视,所以对他来说,笔触很自然地倾向女性。他支持平权,但他认为平权的思想应该从小就要灌输,告诉每一个孩子他(她)是独立的个人,而不是男孩或女孩。
作为一个妈妈,我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我认为平权的思想更多是从精神层面的教育,但从生理上,必须得让孩子知晓男女有别,否则这个世界就乱套了。
很多观点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人生不是“目标”之和
毕飞宇是个不折不扣的健身迷,但他健身不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只是因为喜欢。在这个问题上他谈到了“目标管理”,他并不认同甚至反感“目标管理”,“把人生切碎了变成一个个目标,最后你拥有的其实不是人生,而是目标之和。”
我理解他的观点反映了一个大作家对生命自由的美好期许。但现实是很多人无法脱离“目标管理”,与其想办法摆脱“目标管理”,不如想办法与它和平共处,比如分清“目标”与人生的关系,目标只是使人生变得更美好的一个辅助,重要的是尽情享受生命的历程,千万不能让各种目标占据了人生。
读书总比不读好,但只有难度阅读才能培养思维能力
在提到很多人关心的“碎片化阅读”时,他肯定了碎片化阅读的好处,“开卷有益,读书总比不读好”“碎片化阅读可以让你在刹那之间获得一些有效的知识。”但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它对构建一个人的逻辑体系,知识体系,表达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难度阅读才能培养出逻辑能力。那么为什么要培养逻辑能力呢?毕飞宇的回答是“没有逻辑的尖叫就像动物的尖叫,虽然动物的尖叫可能会很可爱,但它就只是个尖叫。”
碎片化阅读还是难度阅读?他认为关键在于你对自己有怎么样的期许,如果你希望做一个普通的、快乐的人,那么碎片化阅读并无不可;但如果你希望做一个把握世界,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话语权的人,那么知识和逻辑能力是必不可缺的。
碎片化阅读伴这几年一再被提及,对于它的争论从来没停止过,我认为毕飞宇的观点说得很中肯,如何阅读,按需而定,毕竟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只有一种模式,但我也相信他的话将使很多人重新思考阅读这件事。
一位自始至终求真的作家
不论是理工科还是文学,都是在追求世界的真
毕飞宇认为,理工科是追求物质上的真,而文学则追求真实地面对世界。我们身体的局限,决定了我们的感官感受这个世界是有限的;我们思维的局限,也决定了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是有限的。既然无法突破局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绝处逢生,向虚而生呢?毕飞宇用小说为载体,以虚构想象的方式,去构建一个世界,然后去认知它表达它,他把这称之为小说的本质。
毕飞宇关于向虚而生的观点很有新意。其实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关心背景的真实与否,只要人物塑造得成功,故事足够精彩,小说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表达力求精准,但勇于反思
在这部分,毕飞宇讲了小时候体育课的故事。那时候体育老师上课时只会让他们进行折返跑,后来被告知跑步要绕圈跑,于是体育老师画了一个圆圈,让大家绕着跑,但其实正确的绕圈并不是绕着一个圆圈。错误的绕圈来自于表述的不准确,毕飞宇认为沟通表达一定要力求精准,作为作家更应如此。但即使面对精准的表达,我们也要保持怀疑,勇于反思,这样我们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真相。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很多“眼见”的并非“真实”,勇于反思可以让你保持独立思考,不至于迷失自我和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真相。
保持内心平静,才能看到世界的真
毕飞宇小时候住在一个池塘附近,他喜欢坐在池塘边,欣赏着天空在水面的倒影。有一天,他来到河边,惊讶地发现竟然看不到天空的倒影。原来河水是流动的,河面上不时泛起涟漪,倒影早已变得稀碎;而池塘几乎是静止的,水面平如镜,才能呈现出美丽的倒影。这个故事让他明白只有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清澈我们的目光,看到世界的美,世界的真。于是,每当他内心烦躁,杂念过多的时候,他总会想起这个小池塘,让自己平静下来。
一个人只有摒弃令人烦躁的杂念,才能专注于内心,才能明白,什么人,什么事,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毕飞宇用身边的一个个故事,阐述着自己对于生活、世界和文学的理解,对他来说,生活、世界承载了文学,而文学则使他不断接近生活和世界的真相。睿智的语言,有趣的灵魂,使专题片《毕飞宇的10节文学课》格外精彩,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它。
齐帆齐商学院22年度营 第32篇 2304字,累计42980字 【影评主题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