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28 星期三 晴
两天时间看完了一本书,这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次,但是仍然是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活着》,这是一本有点沉重的书,与其说沉重不如说厚重,书中包含了太多内容,太多时代烙印,作者用一种平淡的语调通过老者叙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方式再现了那个逝去的年代里人们的真实生活,看完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昨天美国文学史课上,我偷偷地翻开书,一字一句地阅读,我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讲台上老师细微如蚊子叮咛般的声音一阵一阵地慢悠悠地飘进我的耳朵里,我坐在第一排竟然听不清一个字,老师讲的内容远没有书精彩,我完全不知道她在说什么,我承认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认真听课的好学生,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但是我扭头看了一下,一百多人的教室里,抬头听课的还不到十个。我们都一样,都是叛逆的“成年人”。
《活着》这本书,小学就知道这个名字,直到今天才把它看完,或许这本书,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读起来会有更深刻的感悟,九十年代末出生的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饥寒交迫,没有体会过炮弹在脸边擦过的感觉,谈苦难和人生,实在浅薄,我深知我的文字没有那样的厚度和力度。
我喜欢深刻,深刻的文字,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影视作品,我喜欢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讲人性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在这个逐渐娱乐化和崇尚极简主义的时代,我无比喜欢深刻。
初识余华,喜欢他文字里的超然物外的态度,喜欢他朴实的没有任何修饰的文字,有点像鲁迅,又有点像贾平凹。
这本书中的很多场景都似曾相识,因为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福贵》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只是那时候我年幼无知,并没有看懂剧中的苦难,只记得大人们在看到纨绔子弟福贵出现时发出一连串的笑声。时隔多年,剧中的很多情景都忘了,甚至连主角的名字,长什么样子都不记得了。
书看到最后,我竟然慢慢想起了电视剧中的福贵的样子,只有一点模糊影子,头发灰白,拄着拐杖,书看完后,我又重温了两集电视剧《福贵》,果然是记忆中那个样子。
“我是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福贵以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一生。年少时衣食无忧,放荡不羁,因赌输光家产后开始为生活疲于奔命,虽然穷困潦倒,但也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老年的福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丧亲之痛,有一种大彻大悟的超脱,孤独却不寂寞。
诚如作者自己所言:“《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电视剧《闯关东》,《大西南剿匪记》,《三妹》,《闯关东》里的冰天雪地和驯鹿,《大西南剿匪记》里的郑幺妹和刘大卯,石仔和三木,提篮洞的兄弟们……
喜欢这样具有乡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人物和场景,这些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类人的生活方式。
轻轻合上书,我仿佛看到金黄色的稻谷在明亮的太阳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微风一吹,白色的蒲公英四处游荡,垂暮之年的福贵牵着一头老黄牛摇摇晃晃,牛在田野里吃草,黄色的绒毛若隐若现,那个老人依靠在一棵老树上,唱着昔日的歌谣。
“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都起来干活了,福贵你不要偷懒哦”,老人对着那头老牛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