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55194/f03523bd99ed5b64.jpg)
下午第二节是我的课,随着上课的音乐铃声,孩子们陆续回到座位上。一个男孩子在几个同学的簇拥下走进门,他左手蜷曲着抬在胸前,右手揉着眼睛,“哇哇……”地哭着。别的簇拥的同学陆续回到座位上,他却踟蹰着在讲台和第一排座位中间的空地上,哭声中夹杂着“xxx同学……手疼……呜呜……”的辨析不清的声音。
“手怎么了?”我问,他没有回答,还是哭。铃声停止了,讲台下的同学们安静下来,他的哭声显得比刚才还要大很多,我安慰他:“你的手怎么了?来,告诉老师。”
他似乎缓和了下情绪,哭声停了下来,拿开了揉眼睛的右手,只见小脸上跟抹着胡子的小猫一样,有泪痕,还有几道淡淡的灰色印迹。
“这里……xx把我的手打烂了,呜呜……”他的右手指向左手手背。
我低下头,果然看见左手手背上有一道较粗的红色痕迹。心想,不知道是哪个调皮孩子弄的。
“老师,不是这样的,他还打我呢!”
“他踩我的脚……”
台下的孩子们没有告诉我小男孩所说的xx是哪一位,而是七嘴八舌地反说起他的不是。
“他手上没被打,是假的吧。”又一个小女生说道。
“假的?”我有点疑惑。
说话间,有人拿了张餐巾纸,还蘸了饮水机下面的水给我。
我握着小男孩的手,擦了擦,果然淡下去不少。他有些迟疑,但还是哭着说:“就是破了,真的破了!”
再擦的时候很小心,怕擦疼了他。可是,红色印痕没有了!现在可以肯定刚才的印痕是用红笔画上去的。
小男孩再次迟疑了一下,抽回了手,“这个确实……确实是我画的,可是……可是他打我这里,不对,是这里,疼——”他的手指向手心、手侧面,不过似乎都没有看到什么异样。
不禁被这小家伙的举动逗乐了,此刻,还需要继续追问吗?不能,因为即使是仅仅7岁的孩子,即使是一个明明撒谎的孩子,他也有自尊心,保护自尊心,便是给了孩子更多改正的可能性。于是告诉他说:“你先回座位好吗?如果还有哪里不舒服,下课可以找保健室的高老师帮你看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9955194/43f075ef48165766.jpg)
这个小家伙回到了座位上,他个头小,座位在第一排。一下子想起前两个周和他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我们在学习《我们小点儿声》,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不发出任何举动,来捕捉当自己“小点声”很安静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有哪些不同的声音。忽然,“哧啦——”的声音刺耳地响起,打破了宁静,孩子们都把目光聚焦在一个小男孩身上。我仔细一看,只见第一排的他,面前放着一本生字本,一只手里举着一张刚刚撕下来的纸页,纸页的尾部皱皱巴巴。
他似乎不知情,正准备用这张纸叠“长指甲”玩呢!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我相机问道。
“撕纸片的声音。”孩子们回答道,“糕是千人糕,生字本的纸也是千人纸呢!”一个孩子说道,她清楚地记得上节课学过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经过很多人的手、很多工序而来的。他们,有明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你听到了吗?千人纸,就这样被撕下来,太可惜了呢!生字本多难过呀,本来是准备为你练习写字服务的,现在却被撕得这么难看,马上要进垃圾桶了……你愿意跟生字本道个歉吗?”
他点了点头,说道:“对不起。”
犯错误不仅要道歉,还要努力去弥补,于是,我接着说:“你可以帮生字本把那一页粘上去吗?瞧,窗台上有胶水。”儿童心理学上,启发一个孩子改错不仅仅在口头上,要从行动上及时弥补错误,这样他的认识才比较深刻。
我看着他拿着本子和纸,走到站台旁边,拿起了胶水瓶。满意地开始讲课了。
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哧啦——”一声又闷闷地响起,低头一看,他用脑袋抵着课桌边儿,又撕下来了一张。
![](https://img.haomeiwen.com/i9955194/91f7845293a23ed3.jpg)
还有一次碰撞,是逢值周的时候,小男孩连着两天都拿着一根跳绳来找我,说他捡到了跳绳,学校有规定,对于做好事的孩子,要在值周公示栏上进行表扬,还要进行“爱校卡”的奖励,爱校卡积攒到一定数量,可以月末兑换各种奖品。于是,我让他将自己的名字记在本子上。他很认真地写完了,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不是记在这里,是记在那张白色有线条的纸最下方。”
哦,我知道了,是每天的值周公示表,上面有“表扬”栏。这小机灵鬼儿,在确认自己是否能及时得到表扬。
“好的好的,我一定记上去。麻烦你将跳绳送到校门口的失物招领处。”我叮嘱他。
他拿着跳绳一蹦一跳地跑了。同事说,这个孩子经常来交跳绳,总是同一条。我有些惊讶,抬头看向楼下,只见他拿着跳绳在失物招领处转了一圈,又回去了——没有交。
![](https://img.haomeiwen.com/i9955194/0fd5d3caaf38f609.jpg)
晚上,在心理学读书会上,老师正好讲“谎言”,便将这一事例分享给大家。伙伴们反应有三种:
第一种,慨叹: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的得,才7岁啊,谎言撒得跟真的一样。
第二种,你是一位不错的老师,会耐心地帮助孩子改变做法,并在其中维护孩子的尊严。
第三种,便是老师的权威之辞。老师认为,所有的谎言都是为了逃避问题和痛苦,哪里在逃避问题和痛苦,哪里就有谎言。久而久之,人即使在意识层面没有撒谎的欲望,但潜意识中就随口而来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因为他的一些表现,周围同学们对他似乎有不满意之处,惯常中他经常有类似的撒谎的做法,那就很有可能是在引起别人的关注。
回想起跟孩子几个回合的碰撞,他的桌面总是凌乱,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在这个很优秀的班级中,他的确不能算是一个突出或者不错的孩子。周围同学对他的违反纪律等多少表现出一些不满意。他的确是在用撒谎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力,或者说是同情和关爱。那么为什么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呢?大多因为孩子缺少关注,缺少呵护,缺少别人用心的与他交流沟通。
斯科特.派克说:“所谓心理治疗,其实就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在下节课之前,我想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小男孩的角度,用谈话的方式共情与他,试试去挖掘他潜意识中的感受与想法,帮助他走出“谎言”的误区。
即使不那么优秀,也是坦率而快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