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一个以西湖美景名闻遐迩的美丽城市。
苏堤,是北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大文豪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来的淤泥堆筑而成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在苏堤上,有六座著名的桥,名字都是那么的美轮美奂,曰: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是苏轼所起。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蹄,报道苏堤春早。现如今,‘’苏堤春晓‘’早已成为西湖十景之首。游人如织,景色宜人。有民谣曰: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杭州,是我最爱的城市之一。而每次去杭州,西湖是必去的地方。也曾在苏堤感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苏堤的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路,叫北山路。在北山路上,西湖的西北角,岳王庙静静地驻立在那里,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它主要由暮区和庙区两部分组成,占地多达15700平方米。
进入岳庙,头门是一座二层重檐的建筑,巍峨庄严。正中悬挂‘’岳王庙‘’三字竖匾。进门以后,是一个开阔的天井院落,里面青石铺路,古木参天。
迎面便是‘’忠烈祠‘’,重檐中间悬着一块横匾,上书‘’心昭天日‘’,是1979年重建的时候叶剑英元帅所书。
大殿正中高达4.5米的彩色岳飞塑像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其上有岳飞草书:还我河山的巨匾。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051/02e37dbb7c3d8128.jpg)
大殿的右首便进入暮区。里面有块石围砌的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的字样。旁边是他的长子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候岳云墓‘’。
墓前一对望柱上刻着一副对联,写到‘’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暮阙后面两侧分列着秦桧夫妇等四人的铸铁跪像,几百年来供人唾骂,遗臭万年。有一副对联,上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以前,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基本停留在《说岳全传》。在对秦桧这些奸臣充满愤恨;对岳飞、岳云等心存敬仰和同情之余,内心也无数次的期待代表至尊权力的皇帝能不被奸臣迷惑、睁开双眼、看个清楚。
随着时光流逝,年龄增长,读书多了几本,也多了一些思考。比如,岳飞身为手握兵权的枢密使,单凭秦桧能杀得了他吗?宋高宗赵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仅仅只是被迷惑吗?
就好比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除了作案时间和作案动机以外,是否具备作案能力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啊!
实际上,除了皇帝,在那样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能力杀得了手握十多万岳家军的岳飞。所以,杀岳飞的主谋其实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能是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帮凶而已。
皇帝杀掉手握兵权的大将以除后患,自古就有,一点都不稀奇。比如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等;比如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诛杀了好几万人。汉武帝杀丞相都很随意,别说几个将领了,结果公孙贺先生听说自己即将升任丞相,竟然吓哭了。不过,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温和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避免了握有兵权的将领可能犯上作乱之余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比如军队作战能力差,发生战争基本以失败告终。所以宋朝的武将是没有太大的权力的,这是祖制,身为枢密使的岳飞那个时候已经做到了武将的最高职务。
那么岳飞在哪些方面触动了皇帝的‘’逆鳞‘’,让他最后竟然动了杀机呢?
这里所说的‘’逆鳞‘’来自《韩非子.说难》: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候下有逆鳞经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意思是说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能成功了。
我觉得岳飞大概有这样的几个方面让赵构很不爽。
第一,政治口号只是喊喊还是认真执行?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等等,因发生在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1127年),金军功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室成员、后宫嫔妃、朝臣等共计三千余人,押解北上,直接导致了北宋王朝灭亡。
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他的父兄被俘虏以后,他继承了皇位,几经周折,后定都临安(现在的杭州)。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王朝享国153年,历经了五世九帝,最终南宋并没有亡于金国,而是后来崛起的铁木真的蒙古帝国。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期,达到了封建时期的巅峰。大学者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说一个数据足以说明,它的GDP占全球的百分之六十,税收更是达到了几千万两白银,是若干年后明朝的十多倍。
即使只拥有半壁江山,宋高宗也是一个富得冒油的皇帝。所以他所的‘’北伐收复疆土‘’特别是‘’迎徽钦二帝回朝‘’的政治口号绝对只是喊喊而已。这两位回朝了,还有他什么事啊?他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他本就不是一个有啥抱负的政治家,当然他那被俘虏老子、哥哥也不是。所以,诗人林升在那首著名的诗中写到: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赵构偏安一隅,过着富裕的享乐生活,拥有艺术天赋遗传基因的他哪想真正的让那两位回来啊。
但是,岳飞看不透,或者说故意看不透。在这点上他和赵构装装要打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所以他的‘’直捣黄龙,迎二圣回朝‘’的口号和做法,赵构内心是很不爽的。
岳飞在《满江红》中写到: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所以,岳飞和赵构是两个个性完全不一样的人。岳飞的壮志凌云、气势磅礴和赵构的得过且过、及时行乐形成了本质上的冲突。
第二:在立储这个敏感问题上,岳飞触犯了赵构的底线。
赵构在难逃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两位大将的兵变(苗刘兵变),让他交出皇位。受到惊吓的赵构在极度惊恐的情况下竟然失去了生育能力,这真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可惜让这个倒霉蛋给遇上了。我估计吓尿了是肯定的,怎么就会吓得不能生育了呢?原来赵构是有一个儿子的,但是不幸夭折了。所以在高宗这一朝,立储问题一直是一个极端敏感的话题,大家都不发表意见,留皇帝自己决定。可岳飞太不把自己当外人,把皇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在立储的问题上提了自己的意见而且还非常坚决。这让本因为无子而敏感的赵构非常的反感。甚至有除之而后快的冲动。
第三,召回岳飞,竟然需要十二道金牌吗?
对于金国而言,想渡过江淮地区,消灭宋朝,以它当时的实力是做不到的。金巫术曾经打过长江,吓得赵构曾经在海上漂了几个月。但是金军面对一片茫茫大海,绝对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这些善于骑射的北方人都是旱鸭子,只能望洋兴叹,扫兴而归,在返回的路上,宋军追着金军的屁股打,取得了类似于‘’黄花荡之战‘’的几场关键性胜利。所以,他们虽然彪悍,也不敢轻易冒犯南宋。
而对于南宋来说,虽然富得冒油,但是打起仗来肯定不行。再说了,穿鞋的干嘛跟光脚的死磕啊,所以花钱消灾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南宋和金朝的战争实际上到了战略相持阶段,或许和平谈判是双方最好的选择。任何不顾一切的北伐其实都是死路一条,是看不到全局的表现(估计不同意见者想抽我),岳飞是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他一门心思要打败金军,迎二位亡国之君回朝。
但是这样没完没了的打,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百姓都是一个灾难,那个时候发生的一些民变事件和这场战争也不无关系。
这边,和平协议基本达成,花点钱就可以取得安宁。那边,岳飞作为主战派的一面旗帜,还在一意北伐。所以赵构只能下金牌让他回来,战争也是要政府花很多钱的啊,特别烧钱的一件事情。你看,现代国家,能不打就不打了,基本都是谈判、协商,最多搞点儿经济手段。
一道金牌下去,岳飞竟然不听,因为此时部队士气正旺,眼看就可以实现远大的军事目标的感觉。可你的目标实现了,赵构的君王梦不就得破灭吗?‘’岳兄,回来吧!咱别打了。你懂我的心吗?‘’估计赵构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于是赵构最后下了十二道金牌才把岳飞召回来。你可以想象一下,最后,他是怎样的勃然大怒!战神白起当年就因为不听使唤被秦王赐死!熟读兵书的岳飞肯定知道君命不可违,也知道这些故事。但是,他固执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让他和主子的想法背道而驰了。
岳飞忠义,爱民爱兵,不贪腐,也没有生活作风问题。所以赵构实在查不出岳飞有什么可以治罪的地方。最后,只能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
主战派和老百姓不干了!岳飞是一面旗帜,是正义的化身啊!最后,秦桧一帮人等做了‘’替死鬼‘’,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赵构定是惜才的,但是他最后却不得不选择杀了不懂自己想法的忠臣岳飞。
他的继任者宋孝宗给岳飞平反了,给了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岳飞是一个值得永远推崇的人物。只是赵构没有能力把这样的人才用好!
岳飞冤死风波亭之时只有39岁,恰逢人生大好年华。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他不死,南宋会是怎样,他的人生会是怎样。
历史就是历史。过去的人和事,后人能慢慢读懂便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051/140fac1268e3a9a4.jpg)
网友评论
观点很好,我也非常赞同 和知乎里的某些回答意思差不多
没点政治委员智慧
赵构这个家伙好像是小时候的毛病,一些野史里面有说到。
教授说的好有道理,赵佶和赵桓回来了就没他啥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