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除了几个为数不多的好友,我都很少跟人说起自己曾经上过两次大学的经历。尽管最后的冒险换来了自己现在更开心的生活,但在那个故事里,我还是觉得自己做了一次逃兵。前段时间咪蒙那篇“支持实习生休学”的文章引爆网络热议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了曾经那个倔强的自己。写下这篇文章,不表达任何观点,只是想试着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对自己说一句感谢。
1
第一次高考,我发挥的失常,分数不高不低,好的大学去不了,坏的大学太可惜。母亲劝我复读一年,我拨浪鼓似的摇头。本就是个性格悲观的人,面对高考这样的人生大事更是紧张的睡不着觉。大型正规考试发挥失常向来就是我躲不开的“魔咒”,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升大学,我无一例外地全部没逃过。
母亲见我固执,不再多说,只是叮嘱我好好填报志愿。那一年高考改革,志愿是出了分数再填报,还可以平行填五个,比以往的估分填报更人性化一些。
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由于第一年改革,学校可以看到填报的人数,一本重点大学分数线几乎比去年上涨不止一倍。按照去年的情况填下来,毫无意外地,我一类志愿的重点档全部落空,只能被调档到一本的第二类志愿。叙述的方便,我姑且称它为A学校。
命运的捉弄还没完。我填报之前从没想到我的第一批志愿会落空,所以第二批志愿都没怎么认真了解,随便找了参考书上几个靠前的学校,专业也是挑着好的胡乱一通塞满了志愿表。(敲黑板,这是血淋淋的经验教训!)
结果不仅掉了档,A学校的几个专业我都还够不到!!!最后还被调剂到了人文学院,学了英语专业。
我最终做了妥协,在命运无情的捉弄和再经历一次高三枯燥的生活之间,我选择了前者。
九月份开学,我参加了军训,参加了新生迎新晚会,国庆后开始上课,还参加了学生会面试,我无比激情地投入大学生活,可我并没有感觉很快乐。
我一直觉得我的英语不差,150的满分也能轻松拿到120+,但上了大学,这种优势荡然无存,更为注重的英语听和写我完全是零基础。高中由于当时高考不考听力基本不给训练,更不用说流利地对话。别人轻易能听懂的一段对话,我听得一脸茫然......
不快乐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我不太想说,总之是对大学有些失落吧,不是自己期待的样子。
萌生了退学想法的时候,已经是11月份的中旬。但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再也挥之不去。我用了一天的时间认真想了想,最终决定回去重新复读。此时距离开学已经有两个多月,学校的树木已经全部凋零,北风开始呼呼地吹,舍友还提醒我要买件羽绒服来过冬了。
没有任何征兆地,我突然就在电话里和母亲说我想退学。母亲的反应在意料之内----询问并劝导。在久说无果的情况下,各路亲戚开始上阵。我是家里唯一一个还在念书的,其他表哥表姐很早就辍了学,很自然我也是家里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大学生。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是齐番上阵,大舅建议我学医,将来看病方便;表姐认为我该学金融,大火且赚钱。现在的退学风波更是一则骇世的大新闻。姨妈打电话询问,大舅接起电话直接拿出长辈的权威大声斥责。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打电话,寝室里,楼道间,站在寒风呼呼的操场上。那时真的觉得解释是件很无力的事。所有的人都认为我在抛弃得来不易的安稳去追求不切实际的远方,大家都觉得我疯了。只是我自己清楚我的内心是理智的,可惜没人懂。
成长其实是一件很伤神的事你知道么。过来人总会以所谓的经验给你划出一条道来,告诉你这样子是正确的,那样子是错误的,你要不按经验来,就是叛逆,就是傻b。可那时的我只是在想,这条路没走过怎么就知道不可以呢。
我承认当初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还不选择复读,是我一种心理的抗拒。可如今当我知道错了,我希望自己还有改错的机会。趁着年轻,青春还可以试错。我告诉自己,如果现在妥协,我可能以后都不会快乐。
母亲在电话里说让我再考虑考虑,她和父亲也再想想我的决定。我呢,闲下来的时候也不去上课了,就在寝室里,没有课本,靠着脑子里留存的记忆在那里默写知识点,生物的稳态与环境,化学的离子反应与酸碱平衡,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知道自己的时间很紧迫,我说那我现在就开始吧。自那以后我也养成一个意识说,早点开始总是好的。
母亲最后的松口与答应是因为,我偷偷联系了复习班的老师。她之前一直是我的生物老师,现在在复习班授课。听闻我要回去的消息,起初也是吃惊,但在听我认真分析了一遍之后,她表示愿意帮我联系复习班的班主任。
最后老师的应允接收似乎给了母亲一颗定心丸,而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也在电话里同意让我回去。父亲是那种看事透彻却不言破的性格,母亲操劳了关于我的一切琐事,父亲给予了我在大事上的支持。
接下来办理退学手续、办理退宿、盖各种杂七杂八的章,我骑着自行车奔波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寒冬的冷风吹向我,我一人唱寂寞的歌。
2
临行前一晚,我才正式把自己要回去复读的消息告诉舍友。那几日我整天待在寝室不再上课,频频和家人通电话,又开始一件件地收拾行李,或许他们早已察觉,只是在等待我做出最后的决定。
一早的大巴,起床的时候天微微亮,路灯昏暗,偶尔有几辆出租车经过。我想很多人都还在被窝里做着美梦,这个城市冬季的风总是凛冽,打在脸上有种刀子刮过的刺痛感。我没有多说很多话,朋友也没有。我默契地没有解释原因,他们默契地没有要一个解释。车来的时刻,他们挨个给了我一个拥抱,很重的一个拥抱,然后分开,目送我上车。我明白,那个拥抱代表了他们想说的一切。
上环城高速,到客运站,拖着大大小小六个行李检票进站,上车,我的手机开始陆陆续续收到一些消息,是这几个月认识的朋友发给我的,或理解,或鼓励,或祝福。我握紧手机看向窗外倏忽而过的风景,我也不清楚自己的离开是否会换来好的结局,前方是光明还是黑暗尚未可知。我努力让自己沉沉睡去,在重新开始之前再做一个好梦。
3
到站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家乡的风似乎更冷冽些。远处灯红酒绿一片繁华,近处冷风四起孑然一人,怎么都有一种决绝的悲壮感。母亲没有来接我,我直接去复读班报道,明天开始上课。
找到班主任老师,安排了一个宿舍(老师特殊照顾给了我一个单人间)。简单吃了点饭,我躺在床上准备休息,没能睡着。外婆很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是一个活宝,今天在这儿,明天就跑另外一个地方去了。一天的时间,从城市到家乡,从大学到复读班,人生的确快得像坐过山车。
第二天一早,有人从大学退学回来复读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复读班(当时复读班和高中不在一个地方),其中不乏我高中时候的同学,他们下了课纷纷围在教室的窗户前,叫着我的名字,想问我回来的原因。我没有回应他们。
解释是一件很苍白的事情,感同身受本身也是个伪命题。经历大学老师的劝解,父母的质疑,亲戚的集体轰炸,同学这点反应更来得在我意料之内。
或许只是大家的生活太枯燥了,这点新闻算得上是复读班的大事件。一番议论之后,大家很快忘记了这件事,继续投身于繁重的备战之中,从早到晚。
早上五点五十的闹钟,花十分钟洗漱然后跑着去上早自习。老师会在门口卡着清点人,谁迟到了,站在教室后面背诵一早上的语文或英语。七点二十下早自习,开始吃早饭。之后的第一堂课是八点。然后下午会安排自习的时间,晚上也会有老师来上课,最后一堂自习课是晚上九点四十。
时间排得紧紧的,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适应这样的节奏,毕竟都曾经历过。而选择再次复读的人,很少会以轻松的心态说,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认识的第一任同桌已经是复读的第二年,第一年复读考上了一个一般般的二本,不满意,硬是死缠烂打地哀求着父母给她最后一次机会。我曾经试探性地问她,你今年有信心么?她无奈般的一笑,脸上是长期熬夜和压力出现的痘痘,没有作声。
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想要去的远方,也有我这么一个曾经去了不满意的远方现在回来重新追求更满意的远方的奇葩,无论哪般,我们都没法安慰自己还会有后路,只能背水一战。
刚回来的那一段时间,我学着学着总是有一种恍惚,似乎自己是处在一个梦境之中,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你问我后悔了么?说实话,刚来的第一天,我想着前一天我还在大学校园里似乎无限美好,如今已经身在兵荒马乱的复读班时,我对自己有过片刻的质疑,质疑自己为何要放弃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回来再次忍受这般劳心劳神的鏖战。
但仅仅是片刻我便说服了自己。这一条路从一开始便是自己选的,它无关安逸,无关大学美好的一切。重要的是我没法说服自己浑浑噩噩地在一个不喜欢的专业里去度过自己人生最宝贵的四年,我也无法说服自己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欺骗他们我在大学过的很好实则一团糟糕。尽管是兜兜转转犹豫着付出代价后的选择,我依旧庆幸它为时未晚。
选择和努力哪个更重要呢?如果让当时的自己回答,我会说,正确选择之后的努力更重要。
基本一周六天的节奏,周末上午上课,下午回去睡个午觉洗洗衣服逛逛书店,看有没有新出的考试书。晚上回去熄灯之后会用小台灯再复习一下生物课本的知识,哪个知识点在哪本书,哪个位置,那一年我记得烂熟。
躺下睡不着的时候,月光从窗户照进来,清澈明亮,好像自己不曾孤单。有的时候会听听手机里的歌。手机是上大学时买的,崭新,原本是大学生活的奖励,如今是无数夜晚的陪伴。歌不多,就四首,一直没再更新过。其中有一首是五月天的《倔强》,低落的时候就听听,听完似乎就有了力量。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班级集体出去唱KTV,我嘶吼着也要把那首歌唱完。我藏在人群里狂欢,只有我自己明白那首歌背后的意义。
我尝试让自己忘记背负的压力。尽管这是一场青春的豪赌,赌赢了我有学可上,赌输了别人也只会说我是自作自受。但赌注已下,我似乎只有朝着前方继续走去。
4
仔细回忆那一年,送走寒冬,迎来早春,知了声起,时光的确像是电影里的快进镜头,转眼就到了结局。
结局说起来有点哭笑不得。我依旧还是没能逃过我的考试魔咒。
那一年的题目比去年还难,我考的依旧差强人意。拿到高考答案估分的那一天,我突然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对了。回家的路上,我坐在一辆三蹦子上路过曾经的高中,视线渐渐模糊,时间仿佛静止,像是重新回到那个清晨回家的大巴上,记忆在两个时间点神奇地汇合,自然地打开,时间牵着人走,人在时光里绕。
幸运的是,最后的分数线却也出奇不意地创造了历史新低,一本分数线居然没过500。我的分数,最后还是上了去年那所一直想去的高校。
和母亲去搬宿舍东西的那一天,收拾完准备关上宿舍门的那一刻,突然就感慨万千。向一段经历say goodbye,对一段回忆画句号,每一个离别的时刻我们都是多愁善感的诗人,我为青春疯狂,青春亦为我吟唱。
这件事最后算是皆大欢喜,我背负自己的诺言、家人的期待、老师的信任,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四年之后,当我兜兜转转又来到北京,再次联系之前的同学,青春过往,他们和我一样,都已从学校毕业,各自有了新的追求与羁绊。我曾在微信里面问他:四年之前我的决定做的对么?其实问题的答案时间已经帮我做了回答,而我,终究对得起那个清晨每一个结实的拥抱。
母亲在最后用“好命”作结我的这段经历,从一开始的反对,到最后的妥协,我知道她的担忧不比我的少。而最终我学到的,大概不是“好命”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它算得上是我人生第一次勇敢的冒险,是我18岁那年做的最疯狂的决定。经过这样的历练,我比以往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学会了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努力拿到自己想要的。我明白自己还是会时常摔倒在前进的道路上,满身泥泞,很多时候努力了依旧没能换来很好的结果。但所幸,一直在路上。
这个经历唯一不好的后果是,我在之后会频繁地做着噩梦,梦见自己又从现在的大学退学回来复读了,而且参加了高考,连坐在考场答题的情景都那么真实,然后我落榜了,我没学可上了。真的,不止一次,我都从这样的梦境中惊醒,惶然无措,傻傻地分不清到底是真是假。
或许这侧面反映了那次冒险另外一种结局,它一直都可能,只是我当时选择忘记。所幸最后的最后,它只出现在我的梦境里,醒来之后,我还是上帝的幸运儿。或许母亲说的是对的。
故事的结局本应该就是花开两朵,励志是属于胜利者的荣光,而失败了便只有暗自神伤的戏份。我无比明白,因为最后的结果,这个故事才显得是动人的。若是梦中的结局,只是徒增一份唏嘘罢了。
假如今天有人来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只会选择沉默,左右别人的人生哪怕给出实质性的建议都不切实际。路是要自己走的,风景是要自己看的。前方漫长,唯有自己是自己最忠实的陪伴。
谢谢自己够勇敢,青春难得苦自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