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旅途首页投稿《人生感悟ABC》
守约:有人向阳明先生请教学问的根本之道,先生这样回答

守约:有人向阳明先生请教学问的根本之道,先生这样回答

作者: 07f8199ed7d2 | 来源:发表于2020-06-16 13:58 被阅读0次

阳明先生有一位滁阳的学生,叫刘韶,他跟随先生学习心学日久,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学问功夫太支离琐碎了,虽然看似用功不少,但实则收效甚微。他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平日用功的地方太分散、太细枝末节——“自悔其平日所尝致力者泛滥而无功,琐杂而不得其要”。

为此,他将自己的书斋定名为“约斋”,意在时刻提醒自己要择一个简易而可久之道去固守之,以切切实实在根本处下功夫。

但一时他又体悟不到这个“约”字的内涵和应当固守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去请教自己的老师。

阳明先生听说他把书斋定名为“约斋”后,很高兴,因为世间本就不患知识道理的烦杂,而患不能切实践行自身应当做到的约守。

他对刘韶说:“你能意识到在修身上‘返约’这很好,之所以求返约,也只是因为平日你的用功处太繁了,多劳而功少。这‘约’字应当怎样实践呢?说起来不过就是‘循理’二字。”

“理,总是‘一’,理即一。而人之欲,则有千千万万,更有千千万万般的差别。所以,守约,即是要循‘理’。能守一则约,流于万则烦。”

“不过说起来,这世间的‘理’也是众说纷纭,各有不同的见解和说法的啊!怎样求一个‘一’呢?”

接下来先生继续开导他:

“理虽万殊,而皆具于吾心。”

世间的理虽千千万万,但莫不具备于吾心。每一个人的心其实都是饱具良知良能的,知善恶、明是非,浑灵通透,它自然能辨别是非善恶、当为与否,只是在于一个人是否肯去观察、认同它罢了。

“心固一也,吾惟求诸吾心而已。”

此心,古今同然,圣贤与凡夫同然,差别只在于圣贤知道保养并尊重它,而凡夫则总是去灭杀、无视它。

求一,何必外求呢?保养、尊重、求诸吾心而已。

“求诸心而皆出乎天理之公焉,斯其行之简易,所以为约也已。”

具体来说,就是随时注意观察、并保养自己心的正大无私的那一面,天理即“公”道,天道无私,将自己的私心克去,克去阴暗面,留下公正坦荡的胸襟,留下光明面,并以此光明行去,便是在守一、行一!这也就是“约”的功夫了。

阳明先生这段话其实颇似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就是要修身以明道。而修身,就是每日在做减法,克去不良的欲念与习惯,每日如此,逐渐达到心境的通明、自然与无滞的状态。

因为是做减法,所以就是一个“约”字。

后面阳明先生还举了《孟子》里的一句话来作为印证: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告子上》

求其放心,也就是把放逸在外的心给收回来,收回来,便是在“约”,在“减”。

这,就是孟子以及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的学问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阳明全集·约斋说》

相关文章

  • 守约:有人向阳明先生请教学问的根本之道,先生这样回答

    阳明先生有一位滁阳的学生,叫刘韶,他跟随先生学习心学日久,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学问功夫太支离琐碎了,虽然看似用功不...

  • 生死之道与做人做事

    读《传习录》,有这样一段文字,大意如下:萧惠向王阳明先生请教生死之道。先生说,知道了昼夜就能知道生死。萧惠再请教昼...

  • 为政为学

    为政为学(书朱子礼卷),这篇文章写于1542年,阳明先生53岁,讲述的是弟子朱子礼请教阳明先生为政之道,阳明先生告...

  • 践行心学笔记002【我们竟然不知道白天是怎么回事,请在深度上下功

    学问:生死事大,有弟子问阳明先生生死之道,先生说:知道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知道了生死。 弟子于是就问昼夜之道。 阳明...

  • 读《传习录》一点感悟(1)

    王阳明的弟子萧惠,请教生死之道。 先生说:知昼夜即知死生。 于是又问昼夜之道。 先生又说:知昼则知夜。 感觉萧惠满...

  • 读书有感

    今天读《传习录》,徐爱就王阳明的“止至善”和朱熹的“格物”向王阳明先生请教,先生一一解答。 身体的主宰就是心,心发...

  • 阳明心学(十七)

    看透生死 有人向先生请教“夭寿不二”。先生说:“学问功夫能够摆脱一切名利嗜好,然而只要有一丝贪生怕死的念头,就是心...

  • 提高心灵品质,“变化气质”,做情绪的主人

    阳明先生的学生去上任之前向阳明先生请教做人做事的益言, 阳明先生说,变化气质。 初读时我想“变化气质”跟做官有...

  • 王阳明传习录(五):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徐爱因为没有明白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仍然没有明白,于是向先生请教。 王阳明说:“举几个例...

  • 至善只求之于心

    至善只求之于心 王阳明认为至善求之于心。很多学子困惑,他的大徒弟徐爱就代表众多门生向王阳明先生请教:您说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守约:有人向阳明先生请教学问的根本之道,先生这样回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al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