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三天的零散时间读完了《许淇文集4散文随笔卷》,本卷收录出版于2000年的《草原的精灵》和2009年的《守望我的篝火》两本书的69篇文章。读的有些慢。因为,有些篇章、段落我会忍不住重读,甚至,会中断翻阅,陷入一种莫名的恍惚中,自问:"我是北方人吗?我真正了解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吗?我真的热爱我的故乡吗?"这种恍惚和疑问,让我的心隐隐地痛。因为,我给不出肯定的答案。往大了说,内蒙古,是我的故乡。往实了说,我出生在许淇"支边"的石拐矿区,在乌兰察布的小山村渡过童年,8岁来到包头入钢厂子弟学校读书。应该说,许淇笔下的青山绿野、草原沙漠、乡村习俗、城市风貌我并不陌生,可我为什么却是在他的文字中,才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富饶、人事的可爱?是我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是我没有感悟美的心灵吗?

《草原的精灵》里的文章应该是写于八九十年代,因为散文的笔触里弥漫着采风的气息。采风,深入生活的采风,在八九十年代,于文人是一种流行的工作方式,我认为更是一种福利待遇。许淇的采风踪迹,遍布内蒙古。他的文字书写车马大店、林区小酒家、养鹿人、达斡尔族两姐妹、扳船汉、乡村老画匠、牛倌、羊倌、铁匠、唢呐匠·……小人物的生活际遇折射着历史的风云;他的文章描绘兴安岭的林场、额尔古纳河畔的哨所、嫩江的流凌、黑龙江的网捕、乌兰察布草原的狂风和暴雨和草原的精灵一一马、白云鄂博的铁花、乌裕尔扎龙流域的丹顶鹤···大自然的植被灵兽散发着和谐的生机。在许淇的笔下,一字一句一段,都是他性格的外延,一草一石一兽,都是他艺术化了的故乡。正如真正的自由才能使百灵有着欢愉的鸣叫,真正的热爱使得许淇的笔下流淌着激情的篇章。他在《在这片热土上》一文中,直抒胸臆:我已和这方热土融为一体了。


《草原的精灵》里的篇章多来自于采风,虽然是散文笔法,抒情气息浓重,但语言生动,尤其是一些劳动场景和手工匠技术的细节描写,可做研究传统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资料,因为,我觉得有些东西已经在所谓的发展中被嫌弃了。那被嫌弃了的,难道真的只能在故纸堆中发光发热了吗?
如果说2cOO年出版的《草原的精灵》多的是写生活者的感受,那么,到2009年出版的《守望我的篝火》时,许淇的笔下更多的是自我个体的生命的体悟。他说:"我是名守望者。守望着的并非什么稀世珍藏,或什么薪薪相传的悠久传统。守望着的仅仅是我在大草原自己点燃的一堆篝火。白夜将尽,我的生命随着这篝火渐渐黯淡,但我目不他顾地守望着,使之比我短暂的生命燃烧得更长久些。我知道,守望者总是孤独和寂寞的。"
2009年时,许淇已经年逾古稀,他知道自己离达到的远方不远了。他说:"在灯下,读与写一生艰难的历程,时时被先贤的思想火光所照亮。不仅仅是守望,而要接续燃烧创造的欲望。白夜将尽,当我生命之火熄灭的时刻,但愿我的篝火依然旺炽。"
是有一个成语叫"薪火相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