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光影与文字的交错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真实能承受多少虚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真实能承受多少虚幻?

作者: 雪白滴熊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10:54 被阅读4次

(引号内引自小说原文)

伊拉克战争时期,随军记者避难时落下了摄影机。摄影机记录下一队美国士兵与当地武装分子交火的场景。在这场遭遇战中,19岁的技术兵比利·林恩为了救班长,冒着敌人的枪炮冲锋陷阵。在与敌人的缠斗中,他还手刃了一名武装分子。

这段视频让比利所在的B班成为了美国人的英雄。他们受到总统的接见(当时是布什),好莱坞制片人扬言要把他们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被邀请与真命天女同台、参加超级碗的中场秀。

可一切都是那么扭曲。

观众听说他们是英雄,纷纷起立鼓掌。陶醉于英雄主义,陶醉于美国的强大,或者陶醉于某种自得其乐的幻想,狂热者来到比利的座位前,与他握手,奉上赞美之词。他们可能听说过B班的事迹,可能从未听过。这有什么关系?我们如今随意在微博上评论抨击破口大骂,又有多少人耐着性子了解过事件的前因后果?

“他的美国同胞身上有一种残忍的东西、一股狂热、一种欣喜若狂、一种强烈的需求。这群中产阶级律师、牙医、足球妈妈和公司副总,都想啃一口这个刚刚成年、一年只挣一万四千八百美元的步兵的肉。”

邀请他们参加中场秀的橄榄球队老板诺姆懂得如何利用媒体。他是坚定的保守派。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介绍B班时,甚至能挤出几滴眼泪,为了伟大的祖国。可当他要投资以B班为原型的电影时,他只愿意付5500美元,为B班所有人。他可以歌颂B班,让B班和碧昂斯同台,但一谈到生意,完全是另一部嘴脸。诺姆需要的是B班的高大形象,而不是真人,不是那几个无法无天出口成脏的小伙子。

“这些无知的傻瓜才是掌管一切的人,他们的祖国梦才是左右大局的力量。

和比利搭上的拉拉队菲姗也是如此。信仰让她对为国家献身的英雄着了迷。她根本没和比利说过几句话,却能夸下爱的誓言。她爱的是存在于她的幻想中比利。

每个人都是如此。他们擅自按自己的心意塑造战士们。他们不关心战场上到底发生了,这场战事给比利和B班成员心灵上带来了多大的冲击和伤害。这么沉重的东西,他们承受不起。

比赛开场前,比利和B班成员到后台看望橄榄球队员。队员一个个膀大腰圆,能把比利整个装下。他们对各种枪支、弹药很感兴趣,不停地询问,问比利杀人是什么感情。和比利相比,更强壮的橄榄球员似乎更适合到战场上去。可他们却带着运用最尖端科技制造的护具,怕受一点伤害。

“比利纳闷为什么几乎每次讲到战争,都会一定亵渎关于生死的终极问题。要认真地讨论这类问题,需要用近乎祈告的方式讲话,不然就闭嘴,闭上你的臭嘴,什么都不要说。和对着国歌抽搐、悲喜交加的哭泣、救赎的拥抱或人们成天挂在嘴边的狗屁解说相比,沉默才更接近真实。大家希望更轻松愉快,但是对不起,就是不可能。

好莱坞制片人阿尔伯特企图把B班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希拉里·斯万克有兴趣出演。由一名女性来饰演男性角色,电影有噱头,希拉里有机会冲击奥斯卡奖。影片还没开拍,距离战场的真实早已十万八千里。好莱坞要的素来不是真实。

“认同、救赎、死里逃生,都是让人振奋的东西。震撼人心。你们所做的事情,是最皆大欢喜的结局。这给了大家希望,人生总该有点希望。

皆大欢喜的结局,没有包括在战场上死去的施洛姆,没有手刃敌人后的画面给比利带来的冲击。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参加记者会。有记者问B班平时除了巡逻训练的业余活动,大家心里的答案都是“想女人”,可嘴上说出的回答却冠冕堂皇。有记者问伊拉克是不是因为美国的介入而变好,回答只能是“是的”,顶多加上一句“在某些方面”。其实,媒体并不需要真实答案,他们需要的只是能写进报道里的回答。

当橄榄球场国歌响起的时候,比利下意识地流下了眼泪,观众情绪激昂,对国家的爱又多了几分。可比利脑子里全是和菲姗翻云覆雨的画面。

中场秀,是美国梦最形象的现实载体。几千人的场面,人造火焰、烟花、扭动身体的明星和僵硬的战士。这是一场宗教仪式、一种集体幻觉。

“普通级的色情画面加上军队这剂兴奋剂。在缺少血祭和性爱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景象更能炒热气氛呢?

可B班成员却无法融入,因为烟花和火焰让他们联想起战火连天的伊拉克。比利站在舞台正中央,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被他杀死的武装分子那张脸。血从脑后慢慢流出,武装分子的眼球布满血丝,脸憋得通红。之后,停止了挣扎。

B班的成员,包括比利在内,从没有想过成为英雄。他们在现实中都过得不容易,家庭破碎,没得选,只能参军。他们没人买得起超级碗的门票,橄榄球赛的任何周边对他们来说都是天价。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不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而是出于无数次训练训出的本能。无畏的献身,英雄般的凯旋,都是生活富足、远离战场的人捏造想象出来的。

“比利心想,有没有一个临近点,有没有一个死亡人数能把祖国梦炸得粉碎。虚幻能承受多少现实?

小说和电影的侧重点稍有不同,但都非常精彩。小说用大段心理描写令整个事件显得更加讽刺,批判性更强。

小说里有一段对B班去脱衣舞俱乐部的描写。从贫瘠的战场来到花花世界,战士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个身材火辣、长相不输模特的女孩们要当脱衣舞娘。她们可能曾经是拉拉队员,受万众瞩目。

“年轻鲜活的身体,人肉市场,以及看似无法改变的供需关系规则。严格说来,这个社会可能不需要你,但你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用处。

脱衣舞娘的处境其实映射了B班战士的人生。他们在美国社会上没有容身之地,但仍能被诺姆或者阿尔伯特或者其他媒体人包装成饱含价值观的商品,进行贩售。而他们如果从战场回来,恐怕不少人处境还不如有身体可卖的脱衣舞娘。

看到豆瓣上有人称这部片子暴露了白左的虚伪,还有不少人点赞。这真的很讽刺。片子中出现的大部分人都是保守的右派,只有好莱坞来的阿尔伯特算“白左”,也只有他支持由女性出演电影主角。右派们坚持要拍成美国主旋律电影,肯定不会同意由女性挑大梁。

把小说拍成电影最妙的地方正在于此。你想从电影里看出什么,就能看出什么。而无论你看出了什么,都是一种曲解。我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景观最终表达的不过是现代社会昏睡的愿望。——居伊·德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真实能承受多少虚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mr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