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 旗
在当今的文艺娱乐圈里,活跃着成千上万的影视明星,除了近些年涌现出一些二三十岁的新秀之外,还有众多的五六十岁的艺坮老将。
在这里,对于那些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如今仍在影视里及舞台上露脸的“常青树”们,笔者除了对他们表示佩服之外,还要谈谈对他(她)们表演技艺上的一点个人看法。
关于对某些文艺作品褒贬评判,观众似乎普遍有这样的共识:好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是打动人和感染人的关键因素。
作品中的人物,能给观众有印象有感觉的,就是全靠演员的演技,即演员的外形特点和表演才艺。
记得在三十年前后,有多名从事曲艺专业的男女演员(当时应称之为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只因他(她)们在春晚小品等节目中,用自己的特色表演,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这些演员们,随着影视市场的迅猛发展,他(她)们竟然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里,有的担纲主演,有的跑“大龙套”。几经折腾,大多数都基本上成名立万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那些红极一时的“小品王”、“幽默女王”及“喜剧大师”们,全都已老矣,这拨人无可奈何地奔向花甲之年。
现如今,他(她)们大多数仍旧在露脸,不是在影视剧里来客串老年人角色,就是在电视节目中做点评嘉宾。
然而,这些当年的“笑星”们,给观众们的感受是:除了他(她)们的面容多了沧桑之外,其演技仍是一成不变。说的直白一点儿,依旧是当年的“老样子”!
历数这些“大腕”们的作品,我个人觉得:自他们“出名”到至今,他们的演技全是一个样,其表演和塑造的角色,基本上是“本色出演”。从语言对白和肢体动作,还是当年的“味道”,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和创新。真的是应了“出窖的砖——定型了”这句民间俗语。
例如,这些当年的“星儿”们,如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表演风格及说话(念台词)的腔调,还是当年的那“架势”。有的仍旧“哭叽赖尿”或“鬼哭狼嚎”;有的仍旧“前蹿后跳”或“蹦蹦哒哒”;有的仍旧方言口音不改,“咋啦咋啦”或“嘚吧嘚吧”的……实在是没有一丁点儿的变化!
都说学无止境,从事文艺表演艺术的人员,更应该是不断的学习、更新和进步的。一句话,你们的艺术理念和思想素质,不但要与时俱进,自身的艺术造诣也需要不断的提升。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本人却没看出来,这些演员有什么进步。难道真应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句古语了吗?!难道是你们功成名就,就不思进取了?!难道是你们捞足了银子,就坐享其成了吗?!
至于别的观众有什么感受,咱不得而知。反正我现在,已经非常讨厌你们那副千篇一律的、“从小到老的本色表演”的嘴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