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先生的《谈吃》,用今天的话说,算是一部吃货回忆录。用吃货来说老前辈,显然不够尊敬,但也不乏平易近人。笔墨幽默风趣,剥离了饱经世事的风霜,以味道为载体,回忆作形式,娓娓道来往日的美味。
现在的人整天嚷嚷自己是吃货,喜欢吃,吃的多。吃成了一个调侃的爱好,吃的是当下、是味道、口腹之欲。为什么偏偏是吃呢?因为吃,是个门槛极低的领域。梁老先生谈吃,满载暮年对过往的回味,饱含深情、眷恋、经历过动荡变迁的泰然。
书中写到的家常与珍馐,时间跨度长,地域涉及广,仿若回到了风雨飘摇的百年岁月。与当时的菜肴比较,今天的菜品变化之大,种类之多,琳琅满目。读罢合书,仿若餐盘都已摆在眼前。面前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先生,告诉我八月的雌蟹最肥美;夏季吃下去了莲心的莲子,有股清香沁人脾胃;要吃佛跳墙,准备工作需要十多天……
最有共鸣的是《炸丸子》 :有一天,我们两三个孩子偎在母亲身边闲话,我的小弟弟不知怎么的心血来潮,没头没脑的冒出这样的一句话:“‘妈,小炸丸子要多少钱一碟?’我们听了哄然大笑,母亲却觉得一阵心酸,立即派佣人到同和馆买来一碟小炸丸子,我们两三个孩子伸手抓食,每人分到十个左右,心满意足。事隔七十多年,不能忘记那一回吃小炸丸子的滋味。”想到我小时候吃到心已满足的食物,晚上睡觉都是笑着的。
南方的美味,北方人总不大敢接受,比如火腿。北方的美味,到了南方,仿若变了个样子。我是北方人,在家煮速食的螺蛳粉,家里人免不了抗议满屋子的臭味。我在粉店吃螺蛳粉,总是吃不到柳州人说的一条街都是臭的,多菜少粉的过瘾。家乡菜锅包肉,在山东很难找到金色的薄薄的芡汁,咬下去的肉多是厚而腻,缺了唇齿间的酥脆感。食物也是有水土不服的,天时地利人和在饮食上再恰当不过了。
年近30,厨艺见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口味,可始终做不出家里的味道。夜里饿的时候,想的也是老家的菜饭,这时方便面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同样的牌子,全国一个味儿!
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理念肆意创新,信息繁杂,不断瓜分我们的注意力,深厚的情感都成了奢侈品。欲望随时被满足,无需过多的延迟等待。现代人的感情,剩下的不多了。感谢梁老先生的文字,让急于求成的我看到了涓涓岁月的力量。如今的某时某刻,可能就是多年后心心念念的一抹旧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