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跟我一样,整天瞎忙却掉进了浪费时间的大坑里

现在网上特别流行时间管理,有大师教怎样学习时间管理的,还有加入早起打卡群,各种时间管理的软件如雨春笋般起来。作为励志姐也不能落后时代呀,早上5点准时出现在打卡群中,开始繁忙的一天。
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1:5:00-6:30 输出一篇文章;
2:6:30-8:30洗漱,送小孩上学和上班路上时间;
3:8:40-12:00工作时间;
4:13:00-14:00浏览公众号;
5:14:00-18:00工作时间;
6:18:00-20:00工作与下班路上;
7:20:00-22:00带小孩;
一直认为自己对时间管理还是不错的,毕竟还是能够坚持每天阅读、写文章与工作家庭兼顾的人。一直以来纠结是继续工作还是辞职在家全职把副业做大,有了这个想法,那就先做个尝试,于是趁过年期间在家这段时间,体验一下。经常发现一天时间不够用,常常比上班时候还忙。细数一天下来,也没做什么事情。原计划的工作也没完成。连续几天都是这个状况,于是反思,为什么这样呢?就开始关注时间管理,最近在追诺爷的时间管理,比较有启发。才发现自己原来一天都在瞎忙,竟然不知不觉得掉入了浪费时间的坑里。
也许有与我一样的你,可能问题是出在时间管理上,今天写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碎片时间不是用来学习的
现在的年代就是焦虑的时代,一天不学习感觉落后一个时代一样,拼命的挤时间,早上洗漱、吃饭、上厕所、地铁上都在学习,细细梳理,碎片时间掉落一地,那就好好利用起来吧,于是听音频,浏览公众号,看书,在有效时间里,不停在输入。云笔记的收藏越来越多,恨不得24小时不停歇的输入,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回顾下每天的“努力”,碎片化时间真的解决焦虑问题吗?没有,只是安慰了空虚的内心。

碎片时间不是用来学习的,这一点我渐渐有所体会,因此在碎片时间来读书或者思考重要的事情是不现实的。
学习是一个需要至少8个步骤才能完成的深度思考与应用过程,不仅仅是眼睛看过一遍就真的学到了东西。
经过调整,碎片时间用来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如:回复邮件,网络购物,偶尔的消遣等,这些事情不需要大脑深度思考,分分钟钟搞定,但是离开了细碎的事情还产生烦恼,因此用碎片时间来处理再合适不过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家那段时间里,早上5点爬起来,一会淘宝,一会京东,然后刷刷微博,看看QQ,写个公众号,抠抠鼻孔,翻翻书,浏览下知乎,喵喵豆瓣,注意力极度不集中。又经常查资料,从一个公众号进去,文章里面经常推荐友人,一个一个关注,然后点着点着,一转眼一上午就过去了,文章完全没搞定。

试问时间去哪儿了,为了改正这个毛病,开始形成记录时间的习惯,如理财一样,记录一下才会发现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哪些大坑里。
分清楚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
很多人说:我要是在家工作就好了,每天上下班浪费的时间也不少,在家干活心情好又高效。但当你真的在家工作一天会发现,到半夜你还没干完。
真的会如想象中那样吗?由于在家的时间完全是无法区分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原因在于工作中会不断夹杂很多私人的事情,有的是家务有的是无法推脱的杂碎,总感觉一天都在忙在工作,实质上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就在2-3个小时内。
在家的那段日子深有体会,作为在家工作的全职家里蹲,早上起来头脑清晰,坐在电脑旁边不到半个小时,孩子要起床上学,不得不停下手中事情送孩子,回来继续开始,至少要15分钟才能回归。稍微进入正题,饿了还要吃早餐,又或者记得上次的文章中有个重要的知识要去翻阅下,该购物了还没下单等等,说到底是自己没有划定一个清晰分界线,时间完全跟着别人走,自己没有应有的节奏。
在这样的状态下持续了几天,经过反省决定需要逐步改善,比如每天早上5点起床,专心写作输出一篇文章,7点半之前必须完成。然后快速的将孩子上学事情处理好,同时在外面吃完早饭回来,就会减少中间被打断的次数。下午空出时间学习知识,为第二天的素材做准备。有意识的作息规律,给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一个分界线,把时间都分隔开,并强迫自己像上班一样过有规律的生活。这么做了几天,效果很明显,特别是自己能够很好的控制时间和安排,这样的生活和心情都游刃有余,生活的幸福度提高了很多,焦虑减少了很多。
无节制的娱乐与网络上瘾
最近特火的电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面的杨洋帅的一谈糊涂,对于我这种花痴,也希望过把瘾,为生活增添些色彩。

一直坚持只要适度的娱乐和上网,反对无节制的浪费时间。比如一天只看一集,既可以适当的放松又对身体健康有益。这样就会避免陷入“无节制”的浪费的坑中。
许多人每天嚷着嚷着没时间没力气,但在下班之后葛优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剧一集集甚至耗到下半夜。又或者在群里和他们在抢红包,整晚在讨论谁收了几毛钱,下次又到谁发红包。这种无节制会下意识的麻痹我们的大脑开始发呆和被牵制,总是不断的看手机担心错过了一个亿信息。但其实除了生老病死,没什么大事必须立刻马上回复。
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专注
我们经常看到所谓的节约时间的方法中提到一次做两到三件事,比如吃饭时候看公众号,走路时候听喜马拉雅。但这些只限于一些不需要太动脑的小事,如果是大事,比如你就不能一边上班一边打游戏。
专注做一件事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为什么就不能认真的做一件事情呢,并不是两件事情有直接影响,而是不停得小事打断注意力。要不为什么会有番茄工作法,还有相关的工具来帮助,在规定时间内做一件事情呢。常常番茄法的提示下,25分钟必须专注,但是...,工作到一半儿发现杯子里没水喝,跑出去接水,又坐了五分钟想起来,淘宝有一个快递不知道到了没有去查一查。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却能够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打乱到很久恢复不过来。
长期目标的缺失与短期目标的模糊
我们经常会写月计划,分解成周计划,甚至具体到天这样的短期目标,相对清晰的目标下,如领导要求在今天必须完成一个演讲的PPT,后天出来解决方案。这样的短期目标,会根据工作变化而调整。
但是对于个人的成长是否有长期的规划呢,半年甚至是一年的,视乎有长期规划的人不多,只是希望能把工作做好,到点下班,月末领工资。随着在工作中由新手到老油条,慢慢的激情散去,除非是上面催的很紧急事情,多数是在懈怠的时候持续无意识的懈怠,让自己无限制的拖延时间。
面临工作的变更和财务的紧张,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不能过这样的日子,于是决定管理好自己,包括每天的工作和具体的日程,采用表格工作法,及时的把自己未来1-2周的工作都放在表格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收效不错。
休息太多,越休息越累
从上了班以后每天下班感觉好疲惫,就误以为可能真的是特别累,暂时休息下,不用太逼迫自己。但是想想曾经在高中时意气风发的我们,早上5点半准时起来早操到晚上12点一刻不停的在用脑子和体力,除了年轻身体好这一个因素以外,其实脑子越用越灵,精神越忙越好。
遇到周末不上班的时候,经常会放松自己,一躺一上午就过去,中午起来还是哈欠连篇,难道是没睡醒吗?不是吧!但是周一到上班时,一旦投入紧张氛围,反而根本就感觉不到累,其实,我们所谓的累,实则是作息不规律,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甚至是休息过剩导致的。
总是感觉我自己每天特别忙,不可开交,但是把每天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下,才恍然大悟,其实我们不是忙,完全是瞎忙。在有效的时间与管理上,进入了误区,道理大家都懂,就是控制不了。
表面上的有效管理时间,其实更多的是对自身能量的管理,专注度底下,效率不高,对自己太宽容太爱护太惜命,就算给予再多的时间,也无法完成任务。
面临日益焦虑的年代,还是需要有效的自我管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的同时,自身的惰性和与严重的挫败感会与日俱增。勤奋曾经是上学的事情,现在各种组织集体去打卡,就是为了鼓励大家来好好学习,坚持做好自己。
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做出那么多的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在越来越老,越来越懒的路上还能保持点少年时代的勤奋与勇气,每一刻都管好自己,才能过好一辈子。
我是咕咕姐,一个重度读书写作爱好者。
谢谢各位看官的赏脸,喜欢就点赞,有问题请简信我!
网友评论